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1770篇 |
免费 | 388篇 |
国内免费 | 124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431篇 |
劳动科学 | 17篇 |
民族学 | 126篇 |
人才学 | 60篇 |
人口学 | 16篇 |
丛书文集 | 4039篇 |
理论方法论 | 772篇 |
综合类 | 6441篇 |
社会学 | 364篇 |
统计学 | 1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9篇 |
2023年 | 271篇 |
2022年 | 262篇 |
2021年 | 388篇 |
2020年 | 334篇 |
2019年 | 295篇 |
2018年 | 131篇 |
2017年 | 225篇 |
2016年 | 266篇 |
2015年 | 455篇 |
2014年 | 707篇 |
2013年 | 605篇 |
2012年 | 789篇 |
2011年 | 824篇 |
2010年 | 777篇 |
2009年 | 810篇 |
2008年 | 881篇 |
2007年 | 786篇 |
2006年 | 723篇 |
2005年 | 617篇 |
2004年 | 489篇 |
2003年 | 451篇 |
2002年 | 360篇 |
2001年 | 294篇 |
2000年 | 232篇 |
1999年 | 98篇 |
1998年 | 56篇 |
1997年 | 35篇 |
1996年 | 23篇 |
1995年 | 13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5篇 |
1992年 | 6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4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2 毫秒
31.
非遗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是我国重点开展的工作,其中对非遗传承人进行不同形式的培训可以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传承、发展的能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本文围绕非遗保护的伦理原则与非遗传承人群培训进行研究,以为关注这一话题的人们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2.
在涉财犯罪的刑法讨论中,更多关注于占有这一类罪的保护法益和逻辑基点,虽然厘清了基本概念、积聚了广泛共识,却也存在理论不能一致、实务不便释疑的不足。对涉财犯罪人际关系的实质内容即非法占有的讨论,必须基于刑法所具有的惩恶的伦理本质、主体自治的伦理基础、利益平衡的伦理目标等基本理念。防止损害是刑法干预的正当性原则,这意味着只有从双方性的伦理基点和失衡性的反伦理特性两个层面,才能对非法占有的伦理认知运用于刑法讨论之中。关系双方的确立、原占有状态和占有移转是非法占有的基本构造,相对方以其单方强制造成原占有人的净利益受损是非法占有的刑法界定。取用之争、原占有状态的认定、利益平衡的考量、双方的主体确定、交付意思五个方面展现了非法占有在刑法适用中的解释功能,这就要求非法占有在刑法中的有效运用中,急要调整刑种结构,理顺双方化的刑法逻辑,树立谦抑的刑法观念。 相似文献
33.
34.
同经济主义中心一样,伦理中心主义也是一种片面的社会发展观,存在诸多理论困境与深层问题.把握社会发展总体逻辑,正确认识和处理自我发展与共同发展、发展统一性与发展多样性、发展代价与发展成就的关系,对于树立正确的发展文化、发展心态,推进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5.
构建全面的管理者道德风险防范体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企业的道德问题正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由于企业的非人格化,结合伦理学基本理论和具体的企业实践,解决企业道德问题主要在于有效防范管理者的道德风险。本文构建了管理者不道德行为产生模式的模型,将偏重道德评判的管理者道德问题具体为相互联系的过程,并根据模型构建了以四道防火墙为主体的管理者道德风险防范体系,用具体的管理方法代替抽象的道德说教,提高了对管理者道德风险控制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36.
37.
本文以近代日本通俗伦理价值观与中国维新派伦理价值观为切入点,通过分析中日传统义利观的内涵,寻找两国传统伦理价值观的不同特点。经过横向比较,得出日本的传统伦理价值观具有阶层属性、中国的传统伦理价值观具有派阀属性的结论。通过纵向比较,得出日本传统道德伦理被庶民化、中国传统道德伦理被精英化的结论。 相似文献
38.
39.
王殿卿 《广州城市职业学院学报》2010,4(4)
在两三代人没有从学校里接受过儒家经典教育的背景之下,如何让新一代能够接受儒家经典中所传递的核心价值,是一项难度很大的事情.本报告对于15年教育实验中所面对的难点,儒家核心价值的源与流,儒家核心价值转化为中华美德教育的目的,经典文化、节日文化、地域文化三合一的教育模式,培训教师等几个方面作了概述. 相似文献
40.
彭文刚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2(3):38-41
马克思通过对传统伦理学的主体、性质、理论基础及其与现实的关系等的批判,揭示了传统伦理学的意识形态性质,其根本特征是体现特殊阶级的特殊利益的话语形式。马克思站在历史唯物主义原则的基础上,颠覆了传统伦理学,并指明共产主义社会的伦理原则是"类",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真实的自由原则,由此,开创了伦理学史的革命性变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