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20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16篇
管理学   164篇
劳动科学   13篇
民族学   46篇
人才学   37篇
人口学   16篇
丛书文集   489篇
理论方法论   76篇
综合类   1454篇
社会学   126篇
统计学   82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90篇
  2014年   157篇
  2013年   105篇
  2012年   156篇
  2011年   176篇
  2010年   164篇
  2009年   164篇
  2008年   172篇
  2007年   138篇
  2006年   139篇
  2005年   90篇
  2004年   98篇
  2003年   91篇
  2002年   77篇
  2001年   66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41.
作为中国礼仪空间的典型形象,明堂建筑的外在形态与上古中国神话宇宙观的关联,秦汉以来论说甚多,尤以当代学人研究详赡。而对以《礼记·明堂位》为主要文献的明堂内部空间叙事却触及甚少。空间要素如“门”、“墙”、“阶”、“位”与“向”等在先秦礼仪过程中,是内外攸分、正仪辨等标识身份、地位和权能的象征符码。它以模式化的空间叙事在种种仪式中,显示礼仪参与者之间亲疏远近、贵贱尊卑等社会伦理关系,实现了权力与秩序以及君临天下的空间功能。笔者借助仪式理论和考古建筑遗址复原图,尝试从仪式空间的角度对其进行微观探讨,主要目的在于揭示那些潜藏在“明堂”之“位”中的观念及其与明堂建筑的象征关联,从仪式空间的三个层面思考人们怎样通过模式化的叙事建构一个有意义的文化空间。  相似文献   
942.
库恩在科学史的研究中反对辉格史的研究方法,主张用“反辉格史”的原则去展示一门科学的历史整体性。我国著名数学家吴文俊对中国数学史的研究也反映出这种“反辉格史”的原则和方法,两者可以说是殊途同归。但通过比较分析可发现,吴文俊突破西方框架内的反辉格史观的应用使得科学范式的“时间相继”扩展到地域传统的“空间独立”,他的数学机械化理论也为库恩的范式不可通约性找到了方法论上突破的可能。同时,吴文俊所体现出的科学史研究思想还对库恩反辉格史观进行了反思和完善,对于解读并反思库恩的科学史观具有启发性和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943.
主位结构中的衔接手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位结构是语篇信息传递的方式,提供语篇的框架;衔接手段发生在语法和词汇层次上,是加强句际语义联系和连贯的主要手段.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中的主位理论和衔接理论为指导,探讨主位结构和衔接手段的关系.通过实例分析,发现主位结构和衔接手段有着紧密联系,即主、述位的推进是由语法衔接和词汇衔接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944.
四字格成语韵律错位及教学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音节是汉语成语的基本形式,因为韵律的需要而常被读成2+2式,这种需要往往牺牲了语法层次和语义关系.而且造成语法与韵律间的错位现象.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除了韵律需要外,还与词汇双音化、汉民族文化等有关.这种错位现象在5种句法结构中都有可能产生,当韵律与语法产生错位时,绝大多数会直接影响到词典释义.也会影响到人们对成语语义的理解,在教学及词典释义中应有意识地加强对其语法结构的分析.  相似文献   
945.
作格结构是一个句法和语义之间关系特殊的构式,属于英语语法模型描写的一个范畴.通过对英语作格结构语言特征简单地概述,基于其所表现的特殊语言现象,以句法和语义这两个层面为切入点,对相关具有代表性的语料进行了详细分析.解释了作格结构派生句式生成机制和动词非使役化后句式的非宾格性,并揭示了作格结构句法形式与语义表征之间存在的不一致关系.  相似文献   
946.
张晗  李佩芸 《社科纵横》2009,24(12):101-102
19世纪末期的美国正处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三位作家布赖特.哈特,马克.吐温和杰克.伦敦写了大量有关中国人的作品。对他们作品中关于"中国"话语进行研究,反映出这三位经典的美国作家的东方主义观点,以期找到蕴含在文本之外的文化内涵,并提出三位美国作家在对待异国文化时的三种不同态度。  相似文献   
947.
网格纹是新石器时代彩陶上非常流行的一种图案,反映的内容大致与远古时期网猎经济有关。中国甲骨文和汉族史料中有大量关于网猎和网崇拜的记载,藏族苯教中有崇拜“垛”的习俗,这些都是远古网猎文化的延续。  相似文献   
948.
从微观的角度具体透视诗格和诗歌创作的互动是准确认识诗歌创作和诗学理论发展的基础。晚唐五代的苦吟诗风与诗格的“磨炼”理论、晚唐五代的清雅诗风及其在诗格中的理论体现恰好体现出晚唐五代诗歌创作思潮、诗坛风气与诗格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949.
夏洛蒂·勃朗特的作品《简爱》成功地塑造了一位生而不幸却又敢于与命运抗争的极富个性的"女英雄"式的人物。小说以四个生活场景展示了简爱反抗性格的萌芽、产生、发展和高潮四个阶段。作者通过简爱坎坷的经历宣扬了自己的社会主张,揭示了一个同时代的人们常常忽视的问题——女性问题,揭开了女性文学的新篇章,为女性争取平等、自由吹响了第一声号角,也为我们提供了无尽的话题,《简爱》是永恒的。  相似文献   
950.
晚唐五代"苦吟"诗风在诗学上的成就实际上就是当时的诗格类著述。对这些文献进行专门的文本分析,发现"苦吟"本身还具有通过对诗歌意象的"比物讽刺"式解读去寻绎作者对现实政治的关切的内在用意。而一般对"苦吟"的理解多从推敲琢磨诗句的技术层面考虑,虽然已经把握了"苦吟"本身具有玩味前人诗作以启发诗思和指导创作的内涵,但却忽略了"苦吟"实际上也有对现实政治生态深切关注的更深层涵义。诗格类著述在剖析诗歌意象所对应的政治内涵的同时,要求学者运用"比物讽刺"的方式去表达对现实政治的意见。还应注意,在"苦吟"风气下形成的诗格类著述实际上反映了诗学研究由外部诗歌文体职能向具体而微的细节问题转化的趋势,除摘句批评、章法理论之外,其"比物讽刺"观点其实是对古代诗学"比兴"传统的隐性张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