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4篇
民族学   2篇
丛书文集   65篇
理论方法论   13篇
综合类   129篇
社会学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41.
东汉士族的形成发展,以及文学的日趋繁荣,造就了一批文学家族。这些文学家族或由士人累世为官、累世经学营建家族势力而成,或由外戚豪族、素封豪族或皇门豪族培养家族文化传统或习经成为儒家士族而成。相较魏晋六朝,东汉家族文学明显处于一个初级阶段;相较西汉父子两代的文学相承,东汉家族文学却在不断发展。这反映出文学的一个历史进程,为家族文学在魏晋六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2.
赫兆丰 《学术研究》2020,(8):167-172
王僧达在《答颜延年》诗和《祭颜光禄文》中,重点赞扬了颜延之的士人独立人格和魏晋名士风流,并有意识地将自己归为颜延之的同类人,表达了对颜延之的倾心和羡慕。但王僧达塑造的颜延之形象并非是完整的,而是经过了作者个人意愿的筛选,是作者的个人理想在颜延之身上的投射。刘宋文帝对士族较为宽容,孝武帝为加强皇权,对高门贵族进行严厉打压,王僧达在与孝武帝的多次冲突中屡屡受挫。正是在这种政治背景下,王僧达才将自己对理想生活状态的期待诉诸文学创作,塑造了更符合自己要求的颜延之形象。  相似文献   
43.
出土文献是研判中古历史的第一手素材,北魏早期史料匮乏赖以补充和校正。新见北魏杨琏墓志是透视北魏前期社会历史的重要素材,然其丰富内涵惟有结合同籍人士刘玉墓志方能深入解读。二人同为西恒农胡城人士,先祖为汉将李陵部众,出击匈奴兵败被俘,从此流落草原诸部,艰辛繁衍生息,直至北魏辗转投靠,以匈奴化汉人的姿态成为代人集团之特殊成员。他们顺应士族化趋势,伪冒郡望,攀附弘农名族,反映时人门第速成之功利心态。其近世功绩履历构成实际的姓族门资,杨琏高居华腴等级,刘玉跻身甲乙丙丁层位,彰显北魏遴选士族体制至上、酬赏勋绩的特性。他们根据世资拥有相应的仕进通道,即以禁卫武官释褐,而后外放地方郡县。两方墓志洋溢贵族气息,其中反映北魏早期士族制成就的节点尤为关键,说明士族化是个漫长曲折的过程,绝非孝文帝厘定胡汉姓族一纸改革诏令那样简单。  相似文献   
44.
魏晋何以"以孝治天下",论者多认为二者皆以篡立国,不便讲忠,固为确论.但考之史实,其根本原因还在于魏晋的士族社会性质。家族势力的膨胀,政权相对不稳定,使豪门大族都以私家利益为本。以孝治国投合了世家大族的利益,是士族利益在政治纲领上的反映。而其他历史时代也并非不重视孝,只是表现形式不同且更注意强调忠君。"忠"、"孝"的精神实质都是讲服从长上,都是为上尊下卑的社会秩序服务的工具。  相似文献   
45.
本文讨论了外势场下低维理想玻色气体的热力学量和邻近凝结点处的临界热动力性质。结果表明,体系的临界性质在外势场的作用下发生很大变化。当外势取幂律形式时,临界性质明显地依赖于幂的大小。  相似文献   
46.
刘宋时期出现了拟作汉魏旧题乐府的新高潮,历来评论均认为模拟太甚,艺术价值不高。其实,时人拟乐府的书写范式发生了转型,针对断裂的文学传统,除陆机外,还纳入汉晋乐府、汉大赋和古诗,甚至晋宋山水、行旅诗等“记忆、文本片段”,使之成为多层、重叠的“杂而不越”的复合行文结构,保证了文本在跨历史的共识中被阅读,使之在诗学重构中获得“新的生命”。此种新型拟乐府反映了当时士族乐府的价值观和审美趣味,成为主流文学样式。以鲍照为代表的庶族拟乐府努力贴近此种主流,同时也保留了一定的庶族本色,由此导致了士庶乐府之分流。此种拟作范式的转型、士庶乐府之分流的社会内在动力也无疑来源于当时的社会分层。  相似文献   
47.
九品中正制作为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选举制度,是由其特定的教育环境所决定的.曹魏之初,随着整体社会教育的衰微、门阀士族的形成,朝廷在与大族相妥协的情形下创立九品中正制;晋时,由于士族家学独盛,门第被无限夸大,九品中正制又独为士族所把持,将维护士族利益之功能发挥到了极点;南北朝时,君权回归、教育复兴、士族衰微,作为士族阶层把持选举工具的九品中正制便自然地退出历史舞台.纵观其演变历程,实是选举制度在乱世教育衰微情形之下的一种病态反映.  相似文献   
48.
谯国戴氏自两晋之际南徙,侨居于南徐州地区之丹徒,东晋中期有支系再徙居浙东剡县。根据其家族相关人物仕宦与婚姻等情况推测,谯国戴氏门第当属于士族社会之中下层,且家族支属不繁、人数不众,是士族社会中典型的"小族"之代表。晋宋之际,其家族人物戴逯加入北府军团,"以武勇称",戴逵父子则以隐逸著名,一度提升了其家族的声誉。戴逵与其子戴勃、戴颙"一门隐遁",是当时最具代表性的隐逸世家,戴逵、戴颙以"通隐"交结士族上层,体现出当时隐逸风气的变化。不仅如此,戴逵父子还有文学艺术、儒学思想等多方面的文化修养,在音乐、绘画、雕塑等方面达到了当时的最高水平,其儒学根底则决定他的思想特质及其对待佛教的态度。  相似文献   
49.
<李娃传>的情节从三个层面展开:一、李娃作为承载着民间底层百姓愿望的妓女,得到了一个令人羡慕又嫉妒的结局.二、以男主人公父亲为代表的士族理想得到了满足.三、作为儿子的男主人公的浪漫爱情得到了充分表达.这三种代表着不同价值观和理想的欲求,在文人叙事的巧妙运作下融合到一起,实现了"中国式"的大团圆结局.  相似文献   
50.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发现了自然山水美。发现自然山水美的原因很多,其中社会动荡不安、士族庄园制度的盛行、老庄玄风和宗教的影响等共同促成了自然审美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