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2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15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58篇
社会学   20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34 毫秒
101.
论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态度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态度取向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以人类历史为价值坐标去对待各种文化现象;第二,用诚实的、理性的方法进行历史文化的逻辑推演;第三,关注群体文化人格;第四,关注处于隐秘状态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02.
中国的研究传统是以人文为基础的,通常所说的学问家,就是指人文研究者,学问自然也就被默认为人文的学问.最常见的学问家做的是文史“哲”的学问,之所以要给哲加个引号,意在区别中国的哲学和西方的哲学,至少我现在仍然认为中国的哲学是以人及人生为基点的,即使涉及天地,也一定是与人及人生有关的天地,与西方哲学爱智慧的取向还是不一样的.而随着中国固有“哲学”的衰微与西方哲学地位的提升,哲学事实上已经不能算作地道的人文学科,所谓人文学科就剩下文和史.  相似文献   
103.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作家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给文学界和文坛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可以说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是当代新散文的模范,包括《文化苦旅》在内的散文作品,为我国当代散文甚至当代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本文将就《文化苦旅》一书的语言艺术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04.
关于余秋雨及其散文,众说纷纭。文章从江南文化角度来解读余秋雨事件,指出敏感、狂放、亦雅亦俗的品质使得江南文化在散文的模式、人格论争、商业宣传上起到了发生和推动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5.
中国哲学是以生命为中心的哲学,讲求"和"、"善"、"真",以人为本,道法自然.余秋雨的散文,具有极强的哲学思辨力,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方法,去审视他笔下的人物、物象、事件和道理.他追求的是事物的内在规律,辨别是非曲直,赞颂和弘扬的是善美,批判和鞭挞的是荒谬和丑恶.他的散文,具有广博的历史文化内涵,追求文化的真实,真理所在.  相似文献   
106.
贺璐璐 《中国民族》2008,(9):101-102
“当初李范文用一个帐篷,一袋大米,一碟咸菜,在西夏王陵守望和解读了7年,他是一个真正的田野工作者,值得人钦佩。西夏有幸遇到了李范文,因为他的解读,西夏王朝才被世人聚焦。”几年前的秋天,余秋雨在与李范文晤面时,如是评价这位令他尊敬的学者。  相似文献   
107.
法国史学家丹纳(Taine,H)谈到一个地区人的精神和舆论特征时,将种族(追溯历史)、时代(具体环境)和制度(包括风俗)视为考察的三个主要因素。东北这块原始文化积淀贫微,最近的几百年,清王朝为‘龙兴之地’的尊贵而实行封禁的土地,和不出圣人,棍子扫一圈,扫倒的全是武夫的东北人,  相似文献   
108.
余秋雨是“学者型作家” ,其散文为“文化散文” ,这已成评论界的共识。也就是说 ,他在倾吐一种深沉的文化感受的同时 ,赋予其散文以浓烈的学术品格。当然 ,这两者如水乳交融 ,妙合无痕地化成于行云流水般的文笔之间。若将其纳入一种理论的框架中作整体观照 ,我认为用桐城派大家姚鼐所论“考据·义理·辞章”之观点比较合适。这不免有流于寻扯名词以硬性套入之嫌 ,但无庸置疑 ,二者确有暗合之处。且余秋雨国学根基深厚 ,“桐城派”又为中国古代散文的殿军 ,名噪一时。受其或潜或显的影响是很自然的事  相似文献   
109.
好的读书习惯,不仅有助于知识的有效积累,同时还可以让我们在"书山"中少走一些弯路。那么,应养成哪些良好的读书习惯呢?不妨向大师们学习一下。王国维:心存批判,理性阅读。国学大师王国维认为,读书时不可缺少批判性思维。他自己就深谙此道,他曾说:"如果缺少观点,缺少  相似文献   
110.
本是对二十世纪后五十年中国论和美学关于艺本体特性探寻轨迹的扫描。全以主流论的“形象-典型”说、宗白华的“活力-节奏形式”说、李泽厚的“情感-形式”说、王一川的“中介-活动-作品”说、余秋雨和林兴宪的“象征形式”说、王岳川的“人类本体”说和曾永成的“节律形式”说为坐标点,分别概述了各自的基本观点。中特别强调了宗白华的观点贯穿大半个世纪所具有的意义,并认为“节律形式”说作为百年探寻成果的综合总结,应是一个新的起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