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2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15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58篇
社会学   20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01.
论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态度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态度取向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以人类历史为价值坐标去对待各种文化现象;第二,用诚实的、理性的方法进行历史文化的逻辑推演;第三,关注群体文化人格;第四,关注处于隐秘状态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02.
中国的研究传统是以人文为基础的,通常所说的学问家,就是指人文研究者,学问自然也就被默认为人文的学问.最常见的学问家做的是文史“哲”的学问,之所以要给哲加个引号,意在区别中国的哲学和西方的哲学,至少我现在仍然认为中国的哲学是以人及人生为基点的,即使涉及天地,也一定是与人及人生有关的天地,与西方哲学爱智慧的取向还是不一样的.而随着中国固有“哲学”的衰微与西方哲学地位的提升,哲学事实上已经不能算作地道的人文学科,所谓人文学科就剩下文和史.  相似文献   
103.
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作家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给文学界和文坛带来了极大的震撼,可以说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是当代新散文的模范,包括《文化苦旅》在内的散文作品,为我国当代散文甚至当代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本文将就《文化苦旅》一书的语言艺术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04.
关于余秋雨及其散文,众说纷纭。文章从江南文化角度来解读余秋雨事件,指出敏感、狂放、亦雅亦俗的品质使得江南文化在散文的模式、人格论争、商业宣传上起到了发生和推动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5.
好的读书习惯,不仅有助于知识的有效积累,同时还可以让我们在"书山"中少走一些弯路。那么,应养成哪些良好的读书习惯呢?不妨向大师们学习一下。王国维:心存批判,理性阅读。国学大师王国维认为,读书时不可缺少批判性思维。他自己就深谙此道,他曾说:"如果缺少观点,缺少  相似文献   
106.
本是对二十世纪后五十年中国论和美学关于艺本体特性探寻轨迹的扫描。全以主流论的“形象-典型”说、宗白华的“活力-节奏形式”说、李泽厚的“情感-形式”说、王一川的“中介-活动-作品”说、余秋雨和林兴宪的“象征形式”说、王岳川的“人类本体”说和曾永成的“节律形式”说为坐标点,分别概述了各自的基本观点。中特别强调了宗白华的观点贯穿大半个世纪所具有的意义,并认为“节律形式”说作为百年探寻成果的综合总结,应是一个新的起点。  相似文献   
107.
余秋雨文化散文的艺术追求从仪式出发再回归仪式。仪式以独特的气氛唤起人类整体感性直觉, 它追求西方古典戏剧崇高宏大的审美形式, 营造类似人类原始仪式和原始宗教的神秘气氛。作家志在借助原始祭仪和宗教的神貌构建集体意志对个体意志的精神递交仪式,致力铺排个体与文化祖先展开对话的心理、精神场面。“我”贯穿于每一个“找寻”的过程, 演绎个体由放逐走向回归的生命必然、历史必然以至文化必然。仪式是作家从艺术感性走向历史文化理性、挖掘民族集体深层心理即深层文化心理根柢的通途  相似文献   
108.
肖复兴 《东西南北》2008,(12):72-72
文坛向来是不会寂寞也不甘寂寞的,少不了提供饭后的谈资乃至笑料。据说,鼎鼎大名的余秋雨先生在浙江慈溪市桥头镇的老宅或将成为文物保护单位。但耐人寻味的是,余先生在故乡人这场"造势运动"中似乎不是彻底的"谦谦君子",他只是说"现在不便进行相关评论"。大抵就是默许的意思吧!  相似文献   
109.
徐杰 《21世纪》2010,(10):46-46
1946年,余秋雨出生在余姚一个普通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本分的基层公务员,而母亲则是一位没落大家族的小姐。在他出生那天,天上一直下着小雨,因此得名叫秋雨。  相似文献   
110.
闪问余秋雨     
余秋雨 《社区》2010,(8):19-21
余秋雨在北京大学开了一门课,内容是中国文化史。每次课程结束之前,学生们会随口问几个与课程无关的问题.大多是当下发生的事情,余秋雨即兴回答,便是《闪问余秋雨》的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