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12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3篇
丛书文集   15篇
理论方法论   9篇
综合类   58篇
社会学   20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余秋雨是“学者型作家” ,其散文为“文化散文” ,这已成评论界的共识。也就是说 ,他在倾吐一种深沉的文化感受的同时 ,赋予其散文以浓烈的学术品格。当然 ,这两者如水乳交融 ,妙合无痕地化成于行云流水般的文笔之间。若将其纳入一种理论的框架中作整体观照 ,我认为用桐城派大家姚鼐所论“考据·义理·辞章”之观点比较合适。这不免有流于寻扯名词以硬性套入之嫌 ,但无庸置疑 ,二者确有暗合之处。且余秋雨国学根基深厚 ,“桐城派”又为中国古代散文的殿军 ,名噪一时。受其或潜或显的影响是很自然的事  相似文献   
102.
1946年,余秋雨出生在余姚一个普通家庭。父亲是一位本分的基层公务员,母亲是一位没落大家族的小姐。在他出生的那天,天上一直下着小雨,因此得名秋雨。  相似文献   
103.
出现在20世纪80、90年代之交的《文化苦旅》,是考察这一时期文化转型的重要文本,对于认识90年代兴起的文化民族主义思潮有重要参照价值。《文化苦旅》借用"西部"意象,表现出的"苦旅"姿态和"自我感伤"趣味,可以看出作者对这一时期文化民族主义思潮的迎合。《文化苦旅》在形式上保持了80年代关注民族命运的精英传统,但在内核里放弃了启蒙和反思的冲动,以"伪精英"的姿态开启了中国消费文学的新范型。  相似文献   
104.
冯伟林与余秋雨的散文在题材选择、主题表现、艺术构思、语体风格等方面都存在诸多对比性差异,这些差异集中到一点,就是散文的"政治话语"与散文的"文化话语"的差异。这些差异与创作主体的官员身份和文化学者身份密切相关。可见,作家的主体精神是其文体风格形成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05.
余秋雨《阳关雪》原文中国古代,一为文人,便无足观。文官之显赫,在官场而不在文,他们作为文人的一面,在官场也是无足观的。但是事情又很怪异,当峨冠博带早已零落成泥之后,一杆竹管笔偶尔涂划的诗文,竟能镌刻山河,雕镂人心,永不漫游。我曾有缘,在黄昏的江船上仰望过白帝城,顶着浓冽的秋霜登临过黄鹤楼,还在一个冬夜摸到了寒山寺。我的周围,人头济济,差不多绝大多数人的心头,都回荡着那几首不必引述的诗。人们来寻景,更来寻诗。这些诗,他们在孩提时代就能背诵。孩子们的想象,诚恳而逼真。因此,这些城,这些楼,这些寺,早在心头自行搭建。待到年长,当他们刚刚意识到有足够脚力的时  相似文献   
106.
107.
论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态度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秋雨散文的文化态度取向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以人类历史为价值坐标去对待各种文化现象;第二,用诚实的、理性的方法进行历史文化的逻辑推演;第三,关注群体文化人格;第四,关注处于隐秘状态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08.
关于余秋雨及其散文,众说纷纭。文章从江南文化角度来解读余秋雨事件,指出敏感、狂放、亦雅亦俗的品质使得江南文化在散文的模式、人格论争、商业宣传上起到了发生和推动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9.
好的读书习惯,不仅有助于知识的有效积累,同时还可以让我们在"书山"中少走一些弯路。那么,应养成哪些良好的读书习惯呢?不妨向大师们学习一下。王国维:心存批判,理性阅读。国学大师王国维认为,读书时不可缺少批判性思维。他自己就深谙此道,他曾说:"如果缺少观点,缺少  相似文献   
110.
本是对二十世纪后五十年中国论和美学关于艺本体特性探寻轨迹的扫描。全以主流论的“形象-典型”说、宗白华的“活力-节奏形式”说、李泽厚的“情感-形式”说、王一川的“中介-活动-作品”说、余秋雨和林兴宪的“象征形式”说、王岳川的“人类本体”说和曾永成的“节律形式”说为坐标点,分别概述了各自的基本观点。中特别强调了宗白华的观点贯穿大半个世纪所具有的意义,并认为“节律形式”说作为百年探寻成果的综合总结,应是一个新的起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