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0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16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115篇
理论方法论   16篇
综合类   186篇
社会学   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敦煌本回鹘文《说心性经》长期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与重视,刊布既久,但属性一直无法确定。言其为译作,但找不到原典来源;言其为原著,却未能提供确切证据。观其内容,主要在于论述心性问题,禅味十足。稽诸敦煌发现的禅宗写本和各种禅籍,可以看到,回鹘文《说心性经》大量引录敦煌禅宗写本《观心论》《修心要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疏》以及禅宗经典《圆觉经》、禅宗灯史《宗镜录》中的文字,有的直接引用,有的为改编,说明《说心性经》不是某一种佛学著作的翻译与改编,而是以禅宗典籍为主,根据自己的理解而进行的创作,均为四行诗形式,既是现知唯一回鹘文佛学原著,又可视作一部优美的禅学诗歌集。  相似文献   
12.
魏晋玄学盛行之时,大乘般若学攀附老庄(尤其是庄子)的态度更加明朗化,甚至从理论上自觉总结出了以老庄学说来比附般若空学的"格义"、"连类"之法.反之,当时的老庄学也借助于佛学,尤其是东晋支道林,则更以般若性空学说来阐释《庄子*逍遥游》,卓然"拔理于郭、向之外",从而为庄子学的进一步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3.
问:先生探讨王船山的哲学思想,据知已经有一段颇长的日子,对这位明末大儒,您固然会有许多体会.究其原因,是否着实于中国近现代思想观念的效能上?还是"人生史的哲学"价值上?在此,请先生陈述一下.  相似文献   
14.
沈丽 《中国民族》2013,(10):44-47
每个民族的语言文化都是瑰宝,藏族如此,其他民族亦如此。这些语言和文本不应仅仅在博物馆里束之高阁,更应该被极大地投入人力、财力支持,去传承弘扬。"国学"把一切都囊括在内,没有将汉族、汉文与少数民族、民族语言隔离开来,而完完全全是包含于其范畴之内。——范德康近年来国内外史学界为何格外注目藏学研究?大众为何越来越多地关注和信仰藏传佛教?新浪网等网络媒体为何纷纷开辟佛学专栏?藏学研究、藏传佛教、佛学这三个术语在当今的语境下重逢、碰撞,激发出  相似文献   
15.
鲁智深是《水浒传》中的著名人物,他身为和尚却并不遵守佛教的清规戒律,最终却修成正果,似乎不可思议。鲁智深的成佛,既有佛教的理论依据,又是由其本身的佛性所决定的。佛教的理论依据,如佛家的"禅非坐卧"、"呵佛骂祖"和"酒肉穿肠过,佛祖心中留"等思想。"率性而为,不拘小节"、"无性"大境界和"侠骨佛肠"等,则是其佛性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16.
为振兴儒学,唐代儒家学者李翱以儒为本,重新重视<中庸>、<易传>等儒家经典,吸收同时代佛学心性理论,著<复性书>三篇.李翱在<复性书>中提出具有本体色彩的"诚"的概念,并利用佛学著作<大乘起信论>"一心二门"、"本觉"的思维方式论证凡人和圣人心、性、情的关系,系统阐述凡人去情复性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钢和泰,可以说是中国学术界熟悉而又陌生,同时又多少有些神秘的名字。谈到钢和泰,人们津津乐道的往往会是他与中国近现代众多学术名流的交谊,还会谈及他如何之博学,学术地位如何之高,出身和经历如何离奇而神秘,不过大多有人云亦云或者感觉上是所知一鳞半爪;偶尔也会论及他在中外学术文化交流中极其重要的桥梁作用,可是也只是泛泛而谈,情感抒发有余而论据论证颇为不足。在男爵诞辰130年即将来临之际,本文根据钢和泰主要著述、来往信函、研究资料等第一手资料,对这位与伯希和、高本汉齐名,曾经先后是国立北京大学梵文教授和哈佛大学中亚语文学教授的神秘男爵的生平作一考述,权当抛砖引玉,希望藉此能够引起学界对这位俄罗斯老人、这位中国人民老朋友的注意,进一步梳理其学术思想,对当今令人眼花缭乱的学术界也许会带来些许反思、些许借鉴、些许怀念!  相似文献   
18.
钢和泰,可以说是中国学术界熟悉而又陌生,同时又多少有些神秘的名字。谈到钢和泰,人们津津乐道的往往会是他与中国近现代众多学术名流的交谊,还会谈及他如何之博学,学术地位如何之高,出身和经历如何离奇而神秘,不过大多有人云亦云或者感觉上是所知一鳞半爪;偶尔也会论及他在中外学术文化交流中极其重要的桥梁作用,可是也只是泛泛而谈,情感抒发有余而论据论证颇为不足。在男爵诞辰130年即将来临之际,本文根据钢和泰主要著述、来往信函、研究资料等第一手资料,对这位与伯希和、高本汉齐名,曾经先后是国立北京大学梵文教授和哈佛大学中亚语文学教授的神秘男爵的生平作一考述,权当抛砖引玉,希望藉此能够引起学界对这位俄罗斯老人、这位中国人民老朋友的注意,进一步梳理其学术思想,对当今令人眼花缭乱的学术界也许会带来些许反思、些许借鉴、些许怀念!  相似文献   
19.
近代汉传佛学复兴之初,杨仁山奉《大乘起信论》为圭臬,开启近代汉传佛学的理性重建,推动佛学的义理更新。以此为基本落脚点,在唯识学回归之后,在理性精神的带动下,引发了持续的唯识学研究热。佛学理性精神由此回归。在理性精神指引下,汉传佛学研究突破学派、门派壁垒,与藏传佛教进行正面交流和学习。留藏学法团进入藏地求取藏密,在求法过程中译介宗喀巴的"道次第"思想,推动了近代中国汉、藏佛学的理性交流。  相似文献   
20.
晚清以降,中国学术大面积地受到了西方强势学术话语的“殖民”控制.但是,唯有中国佛学却有着非常坚固的刚性边界,西方话语难以侵入。这是为什么呢?个中原因主要是由于中国佛学研究者一直有“佛学异于西学”和“佛学高于西学”的优越感,认为佛学与西学是“不相应”的,西学是“不究竟”的。总之。中国佛学至今依然还是一个不依附于西学的独立自主的学术王国,尽管也有些许“异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