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4篇
民族学   2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21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43篇
社会学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1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僧祐在南北朝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他的佛学思想立足于其弘法护教的宗教实践,是对南北朝佛教生存、发展问题的思考与回应。僧祐的佛性观维护和巩固了佛教信仰对象的神圣性,强调了佛与众生之间的联系;其心行并重、以制心为始的律学思想已经具有了融通大小乘律学思想的萌芽;而其天竺地理中心观和夷比夏优文化观则是其弘法护教实践的反映。僧祐的佛学思想既是南北朝三教之争的缩影,也从侧面反映出魏晋以来佛教主流思潮由般若性空之学到涅槃佛性论的转变。  相似文献   
62.
佛性论是中国佛教史上关注的焦点。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迅猛发展,众多佛性论顺势而起,竞擅风流。敦煌遗书中保存的以BD2224、BD2316、BD2276缀接而成的《涅槃经疏》(拟),属于地论学派文献,表现了地论学派发展过程中的一种佛性思想。《涅槃经疏》(拟)在借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的五忍思想基础上,重新诠释了《涅槃经》中的熙连、八恒及四依概念,构建了较为完整的修行阶段论。在此基础上,《涅槃经疏》(拟)提出了既非本有、亦非始有的佛性论,即佛性在众生修行的性种性阶段才出现,通过主体与佛性的互动,保障众生提升修行,以至解脱。  相似文献   
63.
本文指出《喻疑》的思想史价值,揭示僧叡等佛教学者的理论创新意义,认为正是这类几乎被思想史湮灭的义学高僧,他们的学术成就推动着晋宋之际思想界的风云变幻,并最终实现中观学派理论向涅槃佛性学说的转化。  相似文献   
64.
曹国荣 《社科纵横》2007,22(8):123-124
西来佛法传入中国,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生了颇大影响,"苦海无边"、"因果业报"的观念影响最深。元代杂剧诸如《窦娥冤》、《三勘蝴蝶梦》等均有体现。"苦海无边"、"因果业报"是特定时代社会生活的反映,不仅表达了人们抚平心灵创伤的要求,而且成为下层人民盼望惩治邪恶的思想武器。佛家教义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发扬光大,是融入中国儒家思想的结果,因此,佛禅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65.
莲界重开     
崔燕 《青岛画报》2011,(1):62-66
三生缘,缘缘不断。三生缘主将其阐解为智慧缘、真心缘、佛心缘。范先生对三生缘的提携和眷顾,更被三生缘主视作可遇不可求的奇缘。三生缘与喧嚣的都市若即若离,走进这座古典小楼的人们,虔诚而祥和的氤氲充溢周遭,奇异气场令人身心通泰。在三生缘一层有一个小小的佛堂,香气绕  相似文献   
66.
藏族作家尕藏才旦的《首席金座活佛》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神秘沉重而又生动鲜活的历史之门。《首席金座活佛》所写人物数以百计,藏、回、蒙、汉各民族、各阶层不同人等陆续出场,演绎各自的悲喜人生。评论它,使我们再一次定睛瞩目充满向往的藏文明,是那样古老而鲜活、那样神奇无边而明白无误,肯定的说,我们有必要对草原文明重新探寻。  相似文献   
67.
关于智岂页的佛性论思想,可通过“三因佛性”、“无住本”、“妙有佛性”、“一念无明法性心”四个环节进行把握。智岂页的佛性论思想中已经有较明确的主客之分的意思,其强调的重点,在于试图扩张主体理性能力,并以此统一主客体。智岂页的“一念无明法性心”范畴,实际上成为其判教标准,而且也是整个天台宗教理体系的基本纲领  相似文献   
68.
中国佛教心性论有其自身的理论演化脉络,大致经历了中观性空论、佛性恒有论和真常唯心论三大阶段。中国佛教对心性的理解表现出不断向内在深入,向本心提升的趋向,并由此形成了佛教独具特色的万法唯心、心境不二、体相圆融的本体论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69.
正在当今时代,人文精神受到功利性与物欲的侵蚀,形势严峻,前途堪忧,如何弘扬佛法,如何应对时代的挑战,既是佛门弟子的义务,也是佛学研究者的责任。王月清、梁徐宁所著的《无神论与中国佛学》一书,2014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运用唯物辩证法,从逻辑与历史相结合的角度,对佛教的基本教义、佛教的中国化以及在现时期如何发展佛学做了深入浅出的介绍和探讨,逻辑坚实、材料扎实、语言平实,对上述问题作出了自己的回答。一、鲜明的问题意识,执简驭繁的解答  相似文献   
70.
王新水 《兰州学刊》2005,50(5):91-92
竺道生离开长安南归至建业后,阐发"一阐提人皆得成佛"和"顿悟成佛"等思想,与僧肇思想的差异不言而喻.但从他长安时期仅存的著作维摩诘经注来看,其实已有这些思想的萌芽,与僧肇已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