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441篇 |
免费 | 113篇 |
国内免费 | 14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70篇 |
劳动科学 | 6篇 |
民族学 | 228篇 |
人才学 | 36篇 |
人口学 | 15篇 |
丛书文集 | 933篇 |
理论方法论 | 170篇 |
综合类 | 1950篇 |
社会学 | 123篇 |
统计学 | 3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篇 |
2023年 | 37篇 |
2022年 | 49篇 |
2021年 | 58篇 |
2020年 | 80篇 |
2019年 | 49篇 |
2018年 | 32篇 |
2017年 | 66篇 |
2016年 | 82篇 |
2015年 | 115篇 |
2014年 | 198篇 |
2013年 | 210篇 |
2012年 | 212篇 |
2011年 | 291篇 |
2010年 | 218篇 |
2009年 | 269篇 |
2008年 | 258篇 |
2007年 | 251篇 |
2006年 | 165篇 |
2005年 | 175篇 |
2004年 | 140篇 |
2003年 | 130篇 |
2002年 | 102篇 |
2001年 | 108篇 |
2000年 | 100篇 |
1999年 | 58篇 |
1998年 | 26篇 |
1997年 | 27篇 |
1996年 | 16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7篇 |
1993年 | 9篇 |
1992年 | 9篇 |
1991年 | 3篇 |
199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5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31.
《野草》出现的"大欢喜"概念,出自佛教,但被鲁迅改写其内涵。在"大欢喜"出现频率最高的《复仇(一)》中,鲁迅摒除了"大欢喜"包含的佛教具体义理,但认同其对生命本质的探寻,认为只有接近了生命的真相,才可能真正实现"欢喜";同时鲁迅认同佛教关于"大欢喜"追求的层次性和超越性,认为只有不断的超越,才可能获得真正的欢喜。在鲁迅的精神世界中,"欢喜"成为确证生命和存在的方式,也是鲁迅追求精神独立中具有标识性的存在。鲁迅对佛教经典的改写,有其独创之处,同时也与晚清佛教复兴有很大关联。 相似文献
32.
袁志伟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3):46-50
党项民族和西夏人综合了中原佛儒二家的思想文化,形成了气本论与缘起说并存的"二元论"宇宙论与人性论,在宇宙论方面吸收综合了儒家的元气生化论、天道观及佛教的"四大说";而在人类起源和人性论方面则吸收综合了儒家元气论、佛教五蕴说和如来藏缘起说。这种"佛儒融合"的哲学思想既是党项民族学习中原汉文化并融合创新的成果,也是党项与汉民族文化认同的表现。 相似文献
33.
宋太宗在世时,已被称其前世在释迦牟尼前得授记弘传佛教。这一说法不仅在当时的佛教中已相当流行,在世俗中也有一定流传。对此,太宗自己也予认可。揭示这种传说对认识宋太宗,尤其认识他与佛教的关系,认识他的佛教政策等都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34.
纵观日本学者研究中国佛教文学的成果,可以发现,日本在从江户时代向近代学术过渡的过程中,继承了近世学问体系。各个学术圈之间是有樊篱的,各位先辈学者的论稿显示了佛教文学研究是如何逐步超越领域隔阂,并随着敦煌、民俗等新资料的增加,日益展现出各个学问圈谋求共通认识的过程。近十年来,国内外的共同研究已经成为了日本的中国佛教文学研究的主流。 相似文献
35.
36.
高建立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0(3):20-23
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性学说经历了由分歧到弥合的发展阶段,尤其是唐代中期中国化佛教的成熟,使得佛性思想取得了长足发展,人人具有佛性的平等意识在社会思想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北宋二程上承韩、柳复兴儒学之余绪,对佛学思想进行了批判性吸收和借鉴,汲取了佛性说中的思想营养,构建了理学的心性学说,从而把封建社会的人性理论推向了高峰。 相似文献
37.
20世纪以来,在陶学研究领域,关于陶渊明与佛教的关系,比较突出的是丁永忠的专著《陶诗佛音辨》,其余多为单篇论文或评赏式语录,观点执于两端:陶渊明有佛教信仰或无佛教信仰;陶渊明作品受到过佛教影响或未受佛教影响。总的来看,各方观点似未能在前人基础上有较大的拓展。 相似文献
38.
川端康成对佛教情有独钟,他从年轻时就不断地在探求佛教的真髓,并用文学形式奏响了一曲回归传统、融合自然,用宗教来医治心灵创伤的人文关怀之歌。他在自我超度的同时,也超度了众多受伤的魂灵。他的作品充满有即无,死即生的审美理念,展示了日本人的心灵世界,受到日本乃至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 相似文献
39.
本文通过阐述佛教素食传统形成的必然性及其社会意义,表明素食饮食的传统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体现了佛家对于众生平等的追求与对人类命运的深度关切。 相似文献
40.
丁兆罡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5(5):82-84
黄庭坚为北宋大家,他与禅宗的关系也逐渐为研究者关注。但关于他何时受佛教禅宗影响,以及影响程度如何,学界大多凭印象说话,或语焉不详,或粗疏错漏。古注对黄庭坚的早年作品亦不甚重视。为此从黄庭坚的文本出发,以典故为中心,梳罗扒剔,力图找到黄庭坚与佛教禅宗的确切关系,希望能对黄庭坚的研究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