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91篇
  免费   115篇
  国内免费   12篇
管理学   29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224篇
人才学   10篇
丛书文集   884篇
理论方法论   160篇
综合类   1811篇
社会学   89篇
统计学   8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41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57篇
  2020年   79篇
  2019年   51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65篇
  2015年   111篇
  2014年   176篇
  2013年   189篇
  2012年   204篇
  2011年   226篇
  2010年   200篇
  2009年   242篇
  2008年   239篇
  2007年   212篇
  2006年   148篇
  2005年   156篇
  2004年   127篇
  2003年   122篇
  2002年   95篇
  2001年   95篇
  2000年   81篇
  1999年   50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23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在石峻的学术生涯中,佛教是其研究的十分重要领域。石峻的佛教观有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从时代背景来看,佛教观是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产物;从学术渊源来看,石峻的佛教观受到其师汤用彤的影响;从主体条件来看,与石峻个人的努力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方法是密不可分的。石峻认为佛教的产生是古代印度僧侣阶层压迫欺骗人民的产物;佛教在印度的传播经历了原始佛教时期、部派佛教时期、大乘佛教时期、密宗佛教时期共四个阶段,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也经历了从汉代到魏晋、隋唐、宋明清时期的传播发展,最终形成了新时期的佛教观;佛教的基本结构论包括佛教的创始人、基本教义与基本思想等,本质特征是宗教,功能是赞助王化与维系人心。石峻在佛教研究领域的主要贡献是中印佛教的比较研究以及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同时也研究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与传统玄学的关系以及隋唐时期佛教宗派的形成原因和特点。此外,石峻还特别注重对《肇论》的研究。石峻提出的从整个宗教的研究背景去研究佛教的方法对我们研究佛教仍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相似文献   
72.
晚明才媛学佛参禅之风颇盛,吴江沈宜修为其中佼佼者.出身于佛教渊源深厚的科甲门第,闺阁时期,沈宜修深受家族禅风熏陶,并倾心诗文.于归初期,因受婆母压制,她无奈搁笔,转而究心内典.夫君叶绍袁中举后,她潜心习禅,引领叶氏诸女庭闱唱和,以诗文述佛理,表禅境.生命晚期,至亲接连离世的悲剧人生体验使其诗文呈现出对世间亲情的迷痴,对生命无常的深刻体悟,以及对生死的超越.  相似文献   
73.
赫连勃勃诛焚佛法一说产生于唐高宗朝。此一说法与赫连勃勃令僧拜己相矛盾。究其原因,是由于对刘义庆《宣验记》相关记载的割裂。赫连夏时期,既有僧人和世俗佛教信徒的存在,也有铸造佛像、修建佛塔的弘法行为,更有因战争而激化的的政教冲突。赫连勃勃诛焚佛法一说不符合历史原貌,它是唐初三教论衡的产物。佛教徒为了回应道教的攻击,借用夷夏之辨的方法,将赫连勃勃、拓跋焘、宇文邕等三人归入北方边鄙难化而又诛焚佛法的民族之列,以之与中原华夏文化构成对照。佛教徒的这种论辩途径因受制于唐王朝的正朔论而中途夭折。赫连诛焚佛法就是这一论证的遗存。  相似文献   
74.
佛教初传时期,南方和西域通过不同的途径,依靠各自的传播方式,形成最初的佛传根据地,并继而将佛的信息传递到中原,从这个意义上讲,佛教向中国传播的方式和途径是多元的,陆路和海路在早期佛教传人中国的过程中,其地位和作用是同等的,似不必分出孰先孰后。  相似文献   
75.
俄罗斯国立爱尔米塔什博物馆东方部馆藏黑城文物记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0 8年 3月俄罗斯探险旅行家彼·科兹洛夫率领考察队首次到达黑水城进行发掘考察 ,1 90 9年 5月 ,科兹洛夫再次对黑水城进行发掘 ,两次共发掘西夏文物 3 0 0 0多件 ,其中包括佛雕像、画像 ,西夏文及汉文的写本、刊本 ,陶瓷 ,织物 ,金属制品 ,钱币 ,漆器 ,皮制品等。这批现藏于俄罗斯国立爱尔米塔什博物馆东方部的西夏文物的发现在全世界引起极大轰动 ,掀起了一股西夏学研究的热潮。  相似文献   
76.
77.
新疆汉传佛教虽然继承了佛教文化传统,但是在新疆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它呈现出自身的特点。佛教壁画、建筑的多元文化特色鲜明;佛教信众"皈依"率较高,但活动场所少;佛教文化影响处于上升态势。新疆本土道教虽具有内地道教文化的一般特征,但受到新疆从古至今多元文化的影响,新疆本土道教呈现出新的特质与品格。新疆本土道教鼓励信众追求死后神界的乐园生活,而以冷漠的态度对待社会人生的现实生活;新疆本土道教重视社会伦理道德和个人伦理精神,要求在现实利益的世界里完成自我的完善;新疆本土道教要求信徒采用祈祷的方式对待自己的生活,并且参加社会生活,追求人生的幸福;新疆本土道教在结构上有明显的层次性,更多地注重民间和世俗家庭的教导,其布道范围倾向于知识水平较低的阶层。  相似文献   
78.
宋代儒学和佛学的相互关系问题是陈寅恪先生、余英时先生等学界前贤硕学极为关注的重大课题。李承贵博士著《儒士视域中的佛教——宋代儒士佛教观研究》一书,全面、系统、深入地推进了该课题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大的学术突破和进展。作者明确指出:在儒佛之争中,宋儒始终坚持"儒学本位"、"儒体佛用"的立场,坚持唯有儒学的核心价值,即儒家之"道",才是重建社会秩序的最后依据;宋代儒士为复兴儒学这一伟大事业进行了艰苦探索,他们对佛教的"群体性误读"和"失真的理解"使他们的佛教观呈现出多样性特点。"但这些"相反而适相成"的佛教观不但为新儒学的建构提供了繁富的心智资源,而且对佛教本身也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儒士佛教观对于佛教在中国的生存发展而言,并不是完全否定性的,也是有积极性、建设性一面的"。  相似文献   
79.
陈晓阳 《阴山学刊》2008,21(4):17-22
关于佛教在印度衰落的原因,中印西方学者已提出种种意见。此外,佛教在印度从未成为一统天下的宗教,在与婆罗门教互争雄长的过程中从未获得过压倒性的优势,这是佛教最终在印度衰落的原因之一;佛教虽然是作为反婆罗门教的“异端”出现,但其主要教义却出自婆罗门教的思想,后在发展过程中为争夺信众又吸收了婆罗门教的许多东西,这更成为佛教在印度衰落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80.
僧诗的内容大多与清逸生活、与阐发释理,与水边林下气象有关,蔬笋气是其最常见的评价。但,不少江南僧诗渗透了心系苍生的情感,体现了弘扬正义的担当,且经常有情的悲歌,爱的欢唱,具有深厚的现世情怀。江南僧诗的这些别样抒写,有其内在的逻辑关联。佛教相关原义和援儒入佛的双重作用,使江南诗僧有了现世情怀的理论依据;良好的儒家文化素养,使他们能自觉地表达生命关怀,并能切中社会病害;身处寺院而不与世隔绝,放下功名却热衷与士大夫往来,使他们能敏锐地感受世俗社会的炎凉,及时关注现实世界的焦点;江南社会经济结构变迁导致的佛教世俗化、市民化,使世俗生活全方位地进入他们的视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