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657篇 |
免费 | 124篇 |
国内免费 | 13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75篇 |
劳动科学 | 3篇 |
民族学 | 254篇 |
人才学 | 22篇 |
人口学 | 2篇 |
丛书文集 | 1066篇 |
理论方法论 | 204篇 |
综合类 | 2035篇 |
社会学 | 125篇 |
统计学 | 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篇 |
2023年 | 46篇 |
2022年 | 58篇 |
2021年 | 64篇 |
2020年 | 89篇 |
2019年 | 52篇 |
2018年 | 39篇 |
2017年 | 75篇 |
2016年 | 73篇 |
2015年 | 130篇 |
2014年 | 216篇 |
2013年 | 213篇 |
2012年 | 234篇 |
2011年 | 274篇 |
2010年 | 241篇 |
2009年 | 284篇 |
2008年 | 289篇 |
2007年 | 270篇 |
2006年 | 168篇 |
2005年 | 197篇 |
2004年 | 149篇 |
2003年 | 136篇 |
2002年 | 113篇 |
2001年 | 119篇 |
2000年 | 93篇 |
1999年 | 53篇 |
1998年 | 27篇 |
1997年 | 27篇 |
1996年 | 17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7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 毫秒
231.
翁有利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1,(5):86-88
东北沦为日本的殖民地后,长春作为伪满洲国殖民统治的心脏受害深重。日伪统治对长春人口素质的危害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在粮食供给、经济统制、鸦片细菌毒害、强制劳动、强迫移民上对长春人口身体素质造成危害;另一方面,在摧残教育、奴化政策、强迫普及日语、强化“建国精神”教育、强化军事训练、推行文化专制上对长春人口文化素质造成危害。 相似文献
232.
233.
姜明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6(5):65-68
烟台奇山所城有着悠久古老的历史.本文以现存所城里57号第一进院大堂门廊建筑上仅存的雕花纹样、大堂屋脊瓦当上的道教图案等为切入点,考证烟台奇山所城起始年代. 相似文献
234.
235.
南宋遗民词人将深刻的佛教哲理内涵熔铸到词中,不落痕迹地转移到词作内容的审美表达,巧妙地将佛教思想转化为词中的审美意境。佛教经典文献和禅宗语录,既是南宋遗民词中的重要组成材料,也是创作主体心灵、情感的载体,佛教语典如此广泛地融汇于遗民词中,一方面表明了遗民词人对佛教思想接受的自觉与深入,体现出了词体的老成之境;另一方面,也表明了他们虚空淡泊的心理,易于将佛教思想融入自己的人生哲学、审美趣味中,并将之转化为词作中的审美意象及其创作时的词学思想。 相似文献
236.
师敏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9(4):109-112
佛教传入日本以后,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和发展,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具有日本特色的文化。即:佛教在日本哲学、日本文学艺术、日本人的伦理道德、日本的科学技术等领域都结出了丰硕的果实。近年来,将佛教作为一种文化,来研究佛教与文化千丝万缕的联系的论文层出不穷,硕果累累。在此以介绍佛教与日本艺术关系的研究成果为主,并以近20年来中国大陆的佛教研究为重点,从佛教与日本音乐、日本建筑、茶道花道等三个方面对研究概况试作评述。 相似文献
237.
238.
孟迪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Z1)
提到中国传统艺术就不得不提到中国的佛教艺术,佛教艺术是以一整套艺术形象和艺术手段为其信仰服务的宗教艺术,它对中国文化艺术发展过程的繁荣昌盛是功不可没的.中国佛教艺术的现代价值包括:审美价值,文物及学术研究价值,商业价值和心灵净化价值.我国的传统佛教艺术价值逐渐被认识和发掘.在日益全球化和竞争激烈的今天,我们更应该重视、借鉴和发展我国的佛教艺术. 相似文献
239.
佛教艺术对唐代服饰文化的渗透,一方面丰富了唐代服饰色彩和织艺技术,另一方面丰富了服饰的文化内涵;也为现代服饰设计吸收和借鉴外来文化提供了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240.
汉译佛教词语的确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天瑜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30(2):80-85
由汉字与中国化佛教两要素涵化而成的“汉译佛教词语”,久为东亚各国所通用。在中国和日本,汉译佛教词语构成宗教、伦理、哲学等领域的中坚概念。汉译佛教词语藏于汉译佛典之中,其形成期相当于佛典汉译期,主要在魏晋南北朝、隋唐。汉译佛教词语在中日两国间的互动,则一直延续到近现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