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657篇 |
免费 | 124篇 |
国内免费 | 13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75篇 |
劳动科学 | 3篇 |
民族学 | 254篇 |
人才学 | 22篇 |
人口学 | 2篇 |
丛书文集 | 1066篇 |
理论方法论 | 204篇 |
综合类 | 2035篇 |
社会学 | 125篇 |
统计学 | 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篇 |
2023年 | 46篇 |
2022年 | 58篇 |
2021年 | 64篇 |
2020年 | 89篇 |
2019年 | 52篇 |
2018年 | 39篇 |
2017年 | 75篇 |
2016年 | 73篇 |
2015年 | 130篇 |
2014年 | 216篇 |
2013年 | 213篇 |
2012年 | 234篇 |
2011年 | 274篇 |
2010年 | 241篇 |
2009年 | 284篇 |
2008年 | 289篇 |
2007年 | 270篇 |
2006年 | 168篇 |
2005年 | 197篇 |
2004年 | 149篇 |
2003年 | 136篇 |
2002年 | 113篇 |
2001年 | 119篇 |
2000年 | 93篇 |
1999年 | 53篇 |
1998年 | 27篇 |
1997年 | 27篇 |
1996年 | 17篇 |
1995年 | 8篇 |
1994年 | 6篇 |
1993年 | 8篇 |
1992年 | 8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7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本文通过阐述佛教素食传统形成的必然性及其社会意义,表明素食饮食的传统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更体现了佛家对于众生平等的追求与对人类命运的深度关切。 相似文献
42.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各国"尚武"风潮盛行,梁启超感到必须面对"死生"问题。在探讨支撑"死生"问题的理论根据时,梁启超认为其他国家的宗教各自有死后的世界,尤其是佛教追究到终极,而中国古代思想在这方面鲜有系统论述,这是一大缺憾。梁启超试图从佛教和墨学的理论中来探寻死生观的精神依据。但在讨论轮回的时候,梁启超不谈"无我",而着重于"有我",即他重视"有我"在世间的功用。梁启超得到心理学的后盾之后才谈论"无我",还提到墨子的明鬼论,同时要援用"魂学"来补足墨子的死生观。在梁启超那里,"精神"的含义也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他原来将"不死"作为"精神"的表现,但后来逐渐将其作为东西方文化的核心即"精神文化"而赋予其价值。与此同时,梁启超还注意到不能用西方宗教观念涵盖中国民间文化,将中国民间文化作为中国特有的文化而给予肯定。 相似文献
43.
佛教传入中国后,历经两晋、南北朝和隋唐,到宋代依然得到较大发展。佛教的发展一方面说明了佛教对中国固有文化的妥协,另一方面也展示了佛学理论思辩性强的特点,这突出表现在它的佛性论方面。理学集大成者朱熹尽管也和宋代其他士人一样,对佛教展开了批判,但由于他认识到了佛学心性思想的可取之处,在批佛的过程中,灵活地采取了明排佛学、暗窃佛学的方式,对佛教的佛性论进行了吸收改造,从而发展完善了自己的心性思想。朱熹的心性思想使儒家心性论达到了完备的程度,对后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4.
45.
46.
陈宝良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
所谓娼尼,清代文献又作"秃娼",其起源当始于南宋时期的"尼站"。清代的娼尼,名为尼姑,实则形同娼妓,是一种迎合嫖客心理的主动行为,致使原本属于修行佛地的尼姑庵院变身为楚馆秦楼。清代以江浙娼尼、泰山姑子为代表的花禅异军突起,大抵证明清代士大夫的游冶趣味甚或游冶文化已经发生历史性的转向。随之而来者,则是佛教更趋世俗化。 相似文献
47.
庄恒恺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0):74-78
通过对观音应验传说、孝道理论与美德故事、佛教淫祀化的考察,论证民间信仰之“双翼结构”同样适用于解释制度宗教的世俗化现象. 相似文献
48.
汉唐中原西向求法促进了汉语汉文化在西域的传播;相互学习佛经,中原僧人在西域的影响日重;建筑佛寺,开凿洞窟,留有大量汉风遗迹;西域佛教中心的逐步东移,高昌成为三大佛教中心之一;加深了民族间的情感认同。 相似文献
49.
南北朝时期佛教和道教都得到了充分发展,许多文人名士都以谈佛论道为时尚,并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江淹亦有以佛道思想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从这些作品来看,江淹的生命意识中在很大程度上以追求一种隐逸生活为旨趣,同时也反映出他对佛教和道教的理解,是研究南朝文士生命意识的典型个案。 相似文献
50.
儒家的民本思想与帝制的根本法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本思想是中华帝制的根本法则。主要事实有:儒家经典具有"国家宪章"属性;君主制度与君权以"天立君为民"作为本原性依据;政治程式多以民本思想命题为理论依据;礼乐制度通常用"以民为本"作为饰词;"设官为民"是官僚制度的基本原理,通晓民本思想是取士选官的标准之一;帝王、储君教育制度以民本思想为重要内容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