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3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4篇
管理学   5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37篇
人才学   6篇
丛书文集   163篇
理论方法论   22篇
综合类   551篇
社会学   4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47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66篇
  2010年   66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44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重复",是汉语中常见的语言现象.但是汉英两种语言思维和语言表达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而翻译时,决不能逐字逐句的照翻过去或一味地省去不翻.所以,先从分析汉语中"重复"的特点入手,探讨其汉译英的方法技巧.  相似文献   
112.
随着中国对外交往的增多,立法文本的英译越来越广泛。立法文本表现为严格的用词要求、常用复杂句,篇章程式化的特点,从立法文本的以上特点结合法律英语的文体特点,可以总结出一些立法文本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113.
《桃花源记并诗》是陶渊明的代表作,前人多有研究。而有关“桃花源”这一地理位置真伪之争论,则颇为激烈。笔者经过对当时流传的几种武陵人奇遇故事的比较,认为陶渊明亦不过如当时之小说家,将这一怪异故事记载下来罢了,因此《桃花源记》是一篇小说,其中之“桃花源”这一地理位置亦不宜坐实。而《桃花源记并诗》在历来陶本中“文”、“诗”并载,这种文体特征极有可能受到佛经文体偈颂相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4.
<桃花源记并诗>是陶渊明的代表作,前人多有研究且认识渐趋一致.而有关"桃花源"这一地理位置真伪之争论则颇为激烈.通过对当时流传的几种武陵人奇遇故事的比较,认为:陶渊明亦不过如当时之小说家,将这一怪异故事记载下来罢了.因此<桃花源记>是一篇小说,其中之"桃花源"这一地理位置亦不宜坐实.而<桃花源记并诗>在历来陶本中"文"、"诗"并载,这种文体特征极有可能受到佛经文体偈颂相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5.
《文心雕龙》的《颂赞》篇集中讨论了赞体,但是在论述结构上缺失了“选文以定篇”的部分,在论述内容上仅论及史赞、杂赞而缺失了被视为赞体源头的像赞。结合辑佚及史传文献来看,汉魏六朝像赞创作极为繁盛,刘勰回避述及像赞及刘向、曹植、孙绰等赞体大家,应该与两晋之际佛教像赞的兴起有关。由于佛教像赞发源于佛经的史实,与刘勰试图建立的“五经为本”的本土文学起源论直接冲突,因此像赞回避了高僧像赞,并牵及列仙像赞,由此造成了赞体的诸多缺失。  相似文献   
116.
117.
118.
国际合作的不断深入,使得俄语在世界范围内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俄语翻译工作中语言文学的多义词含义一直以来都是重点和难点,多义词也是俄语中的关键语义特征,具有明确的动态性。因此,在多义词翻译过程中,要注重引进表达,结合文学环境,充分应用翻译技巧来保障文学表达能力。为了进一步提升俄语的使用能力,就要有针对性地学习多义词的汉译技巧,注重语言转换的自适应重构。  相似文献   
119.
硬新闻是指题材较为严肃,着重于思想性、指导性和知识性的政治、经济、科技新闻,其汉译英是国际社会了解中国最新动态的重要方式。新媒体环境下,国际社会更多使用移动端来查看硬新闻,移动端上硬新闻的汉译英重要性日趋突显。本文以长沙市商务局主办的双语公众号——长沙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为例,通过对比英国《金融时报》和该公众号上的硬新闻,发现新媒体环境下硬新闻的汉译英存在不符外文新闻格式、用词不当、语义缩小、语言累赘的问题。本文结合实例探讨了新媒体环境下硬新闻名词的解释性增译、化繁为简和灵活整合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20.
《佛顶心观世音菩萨大陀罗尼经》的西夏译本存世较多,与敦煌、宋、辽、金等汉文本内容基本一致.西夏译本至迟在天盛八年(1156年)已有抄本,卷尾发愿者题名有两姓不见于存世西夏文献,经文其他附加内容承自汉文本.多个西夏译本内容相同,为同一本子翻刻或复抄.但拜寺沟方塔出土、黑城本与西夏本内容有异,似乎另有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