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250篇 |
免费 | 371篇 |
国内免费 | 127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522篇 |
劳动科学 | 18篇 |
民族学 | 257篇 |
人才学 | 161篇 |
人口学 | 13篇 |
丛书文集 | 4635篇 |
理论方法论 | 745篇 |
综合类 | 8537篇 |
社会学 | 768篇 |
统计学 | 9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77篇 |
2023年 | 239篇 |
2022年 | 266篇 |
2021年 | 328篇 |
2020年 | 360篇 |
2019年 | 301篇 |
2018年 | 157篇 |
2017年 | 234篇 |
2016年 | 296篇 |
2015年 | 489篇 |
2014年 | 924篇 |
2013年 | 829篇 |
2012年 | 985篇 |
2011年 | 1137篇 |
2010年 | 1149篇 |
2009年 | 1011篇 |
2008年 | 1274篇 |
2007年 | 988篇 |
2006年 | 841篇 |
2005年 | 711篇 |
2004年 | 600篇 |
2003年 | 592篇 |
2002年 | 499篇 |
2001年 | 480篇 |
2000年 | 340篇 |
1999年 | 175篇 |
1998年 | 107篇 |
1997年 | 79篇 |
1996年 | 74篇 |
1995年 | 48篇 |
1994年 | 47篇 |
1993年 | 28篇 |
1992年 | 17篇 |
1991年 | 17篇 |
1990年 | 12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8篇 |
1987年 | 13篇 |
1986年 | 8篇 |
1985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 毫秒
11.
关于“现代性” 问题的讨论以其所具有的丰富的思想内涵,而理应引起当代学界的重视。分析表明,这一概念主要是作为一种思想反思视野出现于当代人文学界,其复杂性集中表现于同启蒙现代性分庭抗礼的审美现代性中。因而通过对后者进行相对深入的辨析,我们有可能为审美理论的现代转型提供一个合适的思想语境。 相似文献
12.
“技术决定论“与“社会建构论“:互斥还是互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般认为,“技术决定论”与“社会建构论”是观点冲突、意见对立和互不相容的两种主张。本文在对两种理论的基本观点进行概括归纳基础上,通过对两种理论的论题、独立性、历史关系等几方面加以分析,认为“技术决定论”与“社会建构论”分别揭示了技术与社会关系的不同方面,具有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3.
王辛河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4)
本文阐述毛泽东的“非对抗矛盾动力论”的形成过程,并指出毛泽东的这一社会发展动力理论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对抗矛盾动力论”的超越。 相似文献
14.
在城里多吃橄榄球形的橄榄。色黑、味甜而深重,一吃就令人想起南洋的腹地,有椰树般风情的地方,不禁产生种种遐想。当年看芭蕾舞剧。南洋华侨洪常青,肤色如一枚橄榄,他是一身雪白的南洋服一手持一顶盆形的遮阳帽,踏着沙滩海浪从那遥远的地方来的。当他解下逃奴吴青华,并为这位绝色少女抚平伤痕之时,我们懂得了怜香惜玉是橄榄色的,那也可以算是英雄本色的一种。 相似文献
15.
17.
王文龙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1998,(3)
诗歌创作论是苏轼诗歌理论创造的精华。其中“有为而作”的真实涵义,表明了苏轼创作视野的开阔,与其散文创作中的“文以述志”说相辉映;他关于诗歌创作中审美态度的见解,更是空谷足音,这主要得力于其创作实践,也与庄子的影响分不开,。其“博观”说重积累,重厚积薄发,亦具开创性。其审美创造的方法论,充满深刻的辩证法,又以创新为着眼点,因而精见迭出。在语言运用方面,则提出了“街谈市语,皆可入诗’的卓越见解,突破了历来重雅轻俗的传统偏见。从总体看,并以诗论史为参照,我们便会发现,自成一家体系、十分重视美的创造、注重实践性这三者,构成了东坡诗歌创作论的特色 相似文献
18.
贺圣逮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5)
叶燮《原诗》是继《文心雕龙》之后又一部系统性很强的诗论之作,然其所述诗歌本原与创作的论述两相悖违。他的创作论强调“感触起兴”、“克肖自然”,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又前进一步,形成了自具面目的理论系统;但当他进一步阐释这一理论,向诗歌艺术的本原论方向归返和靠近时,却又被“天地备于六经”的陈腐保守思想所拘囿,强调诗歌源于道、又服务于道的观点,因而窒息了他的许多闪光思想 相似文献
19.
刘琨贺圆圆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5):65-68
《公孙龙子》的诞生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该著作包含了与当今相似的语义学思想,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区别了指认对象与指认结果不同,客观事物被指认后内化为精神意识范畴的内容,语义存在于人的内部世界。其次,认识到了人的感觉器官是外部世界内化为语义的重要途径,并有了初步的语言分类雏形。最后,围绕"物""实""位""名"四者关系形成了独特的公孙龙语义学体系,对先秦时期语义研究乃至语义学整体研究都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