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945篇
  免费   426篇
  国内免费   107篇
管理学   2011篇
劳动科学   169篇
民族学   216篇
人才学   373篇
人口学   60篇
丛书文集   4214篇
理论方法论   713篇
综合类   8435篇
社会学   980篇
统计学   307篇
  2024年   89篇
  2023年   275篇
  2022年   285篇
  2021年   388篇
  2020年   322篇
  2019年   355篇
  2018年   145篇
  2017年   276篇
  2016年   329篇
  2015年   535篇
  2014年   1143篇
  2013年   932篇
  2012年   979篇
  2011年   1149篇
  2010年   1100篇
  2009年   1181篇
  2008年   1664篇
  2007年   1128篇
  2006年   870篇
  2005年   821篇
  2004年   683篇
  2003年   658篇
  2002年   583篇
  2001年   536篇
  2000年   414篇
  1999年   200篇
  1998年   119篇
  1997年   63篇
  1996年   71篇
  1995年   51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3 毫秒
981.
当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健康信息传播对社会公众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基于数字互联技术的新媒体可以实现用户同步或异步互动,这一点为我国医疗卫生领域开始逐步进入新媒体领域进行健康信息传播奠定了基础。因此,文章以健康科普类APP用户为研究对象,分析用户的基本特征、感知价值、认知体验以及对其健康管理行为是否产生积极的影响。研究发现,用户的个体健康管理行为受到平台信息卷入度、个体健康感知风险、健康信息素养、自我效能感和群体规范的正向影响,公众对健康科普类APP相关健康信息的接触会直接影响其健康管理行为。  相似文献   
982.
胡塞尔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的哲学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塞尔的哲学一方面可以视为近代哲学思维的极致,另一方面,它也展示了某种转折,主体间性问题便是其中之一。正是胡塞尔关于主体间性的探究,才使这一问题在现代哲学主流话语中真正蔚为大观。胡塞尔不仅从现象学角度改造主体性概念,而且更重要之处在于他对主体间性概念和理论的构造和研究。  相似文献   
983.
在数据结构、智能系统、信息网络等新技术的影响下,社会和文化发生了变化。在文化艺术领域,作为艺术作品创作者的艺术主体虚拟化、虚拟主体间性的形成,展示了艺术生态的转型:数字化挑战了传统艺术形式,让艺术作品创作者的身份不再依附于特定的地点,不同的“语境”近在咫尺,每个人都能够参与到创造和重置“语境”的过程中,艺术作品变得具有“非物质性”和“交互性”,从而改变了艺术作品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的关系;艺术作品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不再是“施动”和“受动”的关系,而是“交互”和“对话”的互动关系,此时的艺术主体不再是孤立封闭的形象,而是动态开放的形象,艺术主体间与欣赏者之间成为艺术共生平权的关系。  相似文献   
984.
“大智移云”时代,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客户端、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更新了文旅理念,改变了旅游数字生态,文旅产业数字化治理蕴藏的巨大能量不断释放。作为对“一核多元”模式潜在公共性危机的反思,如何打破条块分割、推动社区公共性生产、培养居民公共精神、增进公众互动参与,是新时代文旅数字化治理考量进路之一。新时代文旅数字化治理亟待梳理脉络、刷新范式甚至重建路数,纾解在文旅治理中的结构性难题,进而针对治理理念与技术困境有所作为。文章选取“责任机制”维度,通过结构化分析和过程化视野,直面新时代文旅数字化治理与理想建构紧张关系,在结构上探究主体关系、行动逻辑、互动效果等技术要素,在过程上明确责任主体、责任机制划分,赋权景区组织,改善治理逻辑,探索直接衔接治理机制。文章认为,聚焦治理结构互动机理,挖掘技术应用被遮蔽主体关系、合作议程和问题策略,符合“共建共治共享”政策话语要求,“道术合一”逻辑能为新时代文旅数字化治理主体间关系分析提供阐释可能。  相似文献   
985.
作为新浪潮电影在本土美学实践的代表作,严浩的《似水流年》借助西方现代电影语言进行了电影内涵、意义表达的艺术实验,开拓出了一片不同于香港主流商业电影的影像空间。《似水流年》具有多重美学意蕴,反映了城乡切换不仅是物理空间的改变,也意味着因时间与空间中的移动,人的精神结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观等发生了改变,而这恰恰说明,个体或群体的主体性在城乡切换的多元建构中至关重要。该片展现了港人由于所处历史时空与母体文化存在的割裂性,同时也反映了其对中华母体精神的依存性,因此电影不仅具有中华母体文化内涵与精神底蕴,也具有现实意义与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986.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国际交流的日益加深,加之互联网的促动,当代汉语与外语特别是英语的接触进入了前所未有的深广阶段。当代汉语中出现了大量的字母词。字母词是一个原型概念,根据字母词的概念原型,求证出字母词的4个形式指标,由此我们可以得出字母词的15种基本形式。外文原词不具有字母词的任何形式指标,不是字母词。六百万字样本语料库共出现字母词6068词次;平均每种报纸每天出现144.48词次字母词。新闻语体中字母词的平均使用密度为0.711。科技领域的使用密度最高,其次是教育领域;再次是经济领域,军事领域和政法领域使用密度最低。字母词的使用密度和文章领域相关,和地域及报纸性质不相关。  相似文献   
987.
李鹏飞 《社会科学家》2022,(12):134-139
公益诉讼肩负着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使命,教育关乎民族的未来,涉及社会和国家的根本利益。与生态环境保护、食品药品消费安全等领域相比,教育公益诉讼还缺乏系统的制度规范和成熟的实践规则。从诉讼目的上看,教育公益诉讼维护的是国家利益、社会利益和公民受教育权,三者都具有明显的公共利益属性,都是推进教育现代化的价值所在。从诉讼程序上看,教育问题本身具有利益多元、规范繁杂的特征,个人的私力救济在其中的作用十分有限。因此,由法律监督机关、社会团体提起公益诉讼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教育公益诉讼就是为了“中国的明天”在起诉,有着自身独特功能定位的同时又符合教育本身具有的公共利益属性。长期以来,我国公益诉讼的法律条款虽然有模糊之处,但并没有构成教育公益诉讼的实质障碍,而丰富的案件来源为教育公益诉讼提供了实践基础。教育公益诉讼进路的完善主要有受案范围的有序展开、将公民纳入起诉主体和诉前、诉中、诉后均贯彻“诉行合作”的原则。  相似文献   
988.
林克勤 《中州学刊》2022,(2):158-165
认知传播研究在中国经历了30年的发展,已基本形成了理论框架,逐渐显现出传播学未来演变的中国特征,被认为是传播学思想体系的重要分支。认知传播学的三大价值题域包括:对人文视角、人际关系和非实体空间的发掘,坚持了一种从主体性升华为主体间性的人文主义进路;把体验作为人类传播实践的中心,涵盖了从意向性中认知世界的直接体验和着重于阐释传播的间接体验;认为所有进入人脑的事实和意义都经过了知识、经验、情感、立场、爱好等主观因素掺和施效下的心智的加工改造。  相似文献   
989.
在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中调整城市人均建设用地标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我国城市人均建设用地标准的现状出发,分析该标准实施以来存在的若干个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分析其对我国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并根据区域经济理论,从区域规划、主体功能区、城市职能以及城乡协调等多角度来探究我国城市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标准调整的重点和方向,重点阐述该标准的调整对当前统筹城乡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99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