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0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59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5篇
人才学   12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49篇
理论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197篇
社会学   62篇
统计学   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24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5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6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5 毫秒
401.
传统观点认为,领导高绩效期望通常是激励下属、提升任务绩效的重要手段。本研究拓展了这一观点,认为领导高绩效期望的激励作用主要适用于绩效趋近目标导向这类员工;然而,对于绩效回避目标导向的员工,领导高绩效期望则会引发员工的回避行为,从而对任务绩效产生消极影响。鉴于此,本研究基于趋近-回避理论,建构了一个被调节的双中介模型来诠释领导高绩效期望的双刃剑效应。对221份三时间点的领导-员工配对数据进行路径分析,数据结果支持了本研究的设想。具体而言,对于绩效趋近目标导向的员工,领导高绩效期望会激发员工工作努力,进而提升员工任务绩效(趋近路径);对于绩效回避目标导向的员工,领导高绩效期望会导致员工回避领导,进而降低员工任务绩效(回避路径)。上述结果细化了学界对高绩效期望作用效果的认识,并对管理者实践中如何正确地传达高绩效期望有一定启示。  相似文献   
402.
回避型人格障碍会造成个体包括心理健康、社会功能和躯体方面的日常功能损害。其不仅是功能受损最严重的人格障碍之一,也是最为流行的人格障碍之一。文章对回避型人格障碍的特征和症状表现、发展及形成的原因、测量工具及治疗方法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从心理动力理论的视角阐述了回避型人格障碍与其他心理障碍的鉴别诊断。指出遗传和气质等生物因素、早期儿童经历、依恋类型和家庭环境等因素都是回避型人格障碍的可能成因。目前一些关于回避型人格障碍的测量工具和治疗方法已被开发出来,但仍存在局限,未来需要更多研究发展更特异性的针对回避型人格障碍的测量与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03.
成人依恋的相关问题已经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本文首先介绍了成人依恋概念、类型及成因,探讨了依恋焦虑对异性交往的影响,发现依恋回避可以直接影响个体的人际困扰程度,依恋回避得分越高,人际关系困扰得分越高,从而导致人际关系不良;最后,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改善大学生依恋焦虑的对策。未来的研究可以从研究方法、被试群体、特殊依恋类型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促进对大学生异性交往问题的干预。  相似文献   
404.
依恋是婴儿与主要照看者(通常是母亲)之间形成的一种稳定而深厚的情感联结.从演变的视角来看,依恋是婴儿对保护它的照料者的一种普遍偏爱. 1依恋剥夺的形式 "依恋剥夺"最主要的形式是"母亲剥夺".  相似文献   
405.
安全依恋关系对幼儿及其今后心理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在幼儿安全依恋发展过程中会面临很多依恋创伤 风险因素,如虐待、忽视、分离和丧失。因此,为了减少幼儿及其今后成长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内化心理症状和外化行为问题,需 要从敏感觉察和及时回应幼儿的需求、高质量的陪伴以及加强自我觉察和反思,提升养育功能三个方面来进行预防。  相似文献   
406.
结果回避可能性是过失犯结果归责的必要条件,只有蕴含实质危险性的实行行为支配了构成要件结果的发生,才能将结果归属于行为。过失不作为犯的结果回避可能性是一种法规范层面的体系化判断,应当通过过失不作为确定结果回避可能性的判断时点,然后以合义务替代行为理论作为判断标准,确认个案的法规范有效性。具体而言,首先,基于注意义务与作为义务的功能性互补关系,应采取结果原因支配说判断是否存在保证人注意义务违反行为。其次,利用合义务行为作为因果流程的检验标准,合义务行为必须是最低限度符合保证人注意义务的行为,对应结果是案件时空内的同一法定损害结果,被害人行为等介入因素只是客观定量条件。最后,应以风险升高理论定量判断损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即通过经验通常性和合法则性的双重判断,以50%的比例确定是否存在结果回避可能性。  相似文献   
407.
网络成瘾在现阶段大学生群体中的问题日益凸显。为探究正念、经验回避、冗思与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关系及其内部作用 机制,对山东省十余所高校的1011 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大学生正念与经验回避、冗思、网络成瘾均呈显著负相 关,经验回避与冗思、网络成瘾均呈显著正相关,冗思与网络成瘾呈显著正相关;大学生正念显著负向预测网络成瘾,并通过经 验回避与冗思的链式中介作用影响其网络成瘾。对大学生群体的教育建议是:加强正念训练,提升积极心理品质;降低经验回 避,提升心理弹性水平;减少冗思困扰,提升心理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