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355篇
  免费   479篇
  国内免费   95篇
管理学   1932篇
劳动科学   129篇
民族学   690篇
人才学   555篇
人口学   81篇
丛书文集   4199篇
理论方法论   714篇
综合类   8987篇
社会学   1413篇
统计学   229篇
  2024年   105篇
  2023年   443篇
  2022年   337篇
  2021年   377篇
  2020年   280篇
  2019年   267篇
  2018年   103篇
  2017年   205篇
  2016年   286篇
  2015年   510篇
  2014年   1023篇
  2013年   895篇
  2012年   1081篇
  2011年   1280篇
  2010年   1167篇
  2009年   1250篇
  2008年   1542篇
  2007年   1082篇
  2006年   981篇
  2005年   951篇
  2004年   979篇
  2003年   967篇
  2002年   783篇
  2001年   681篇
  2000年   563篇
  1999年   265篇
  1998年   146篇
  1997年   124篇
  1996年   89篇
  1995年   60篇
  1994年   28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7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941.
谢作渺  冯梦杰  方涵  马胜春 《民族研究》2022,(2):21-35+138-139
民族文化多元是我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典型特征,21世纪以来的人口流动,使得组织情境中面临着来自民族文化多样性的挑战。然而,当前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各项民族工作的时代背景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民族文化多样性与同一性中发挥何种作用,学界研究成果甚少,相关实证研究更为缺乏。本文以分类-细化模型(CEM)为理论架构,基于信息决策理论和社会分类理论两个视角,运用中国本土证据,从组织层面验证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促进中华民族文化多元一体中的作用。分析发现:(1)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民族文化多样性具有调节作用;(2)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通过促进多民族间的信息交互与共享及其更有效地融入组织集体观念中起作用的;(3)在民族文化多样性中实现集体价值观的内在同一性,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提升组织绩效。  相似文献   
942.
李志农  高云松 《民族研究》2022,(6):1-14+138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需要将共同体的形成历史纳入理论反思,从中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历史辩证关系。基于对云南迪庆在1957年建州前的区域史的考察,从历史、空间与社会三重向度分析了区域内各民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和发展中蕴含的共同性与差异性之间的辩证关系。研究发现,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各民族的差异性并没有被消解,而是始终在保持其张力的同时被共同性所超越;这一历史辩证法表明“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的民族工作原则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以区域视角对边疆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形成与发展进行实证研究,突出了边疆社会作为边疆治理的一个重要主体的积极作用,有利于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线贯彻到边疆社会民族工作的各个领域和环节。  相似文献   
943.
加强基层建设,基层班子的建设是重点。如何搞好基层班子建设,搞好班子的团结是重中之重。通过增强基层班子的团结意识,促进基层建设,夯实发展基础,才能更好地实现企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44.
文章依道德意识的来源,把道德意识分为所谓内在的、社会的和超越的三种;强调先天禀赋中的道德之根是最基本的东西,它不会随民族运会的变迁而变迁,当着社会伦理不再能满足人们的道德要求,人们就会回归具内的自有的道德之根--其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正是出于这种被孟子称其为"良知"、"良能"的依赖,作者试图论证"羞恶之心"甚至也能同"恻隐之心"一样构成他所推许的内在道德意识的先天来源.  相似文献   
945.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仪式传播的空间生产,指涉以过程性仪式这一空间文本为视觉对象的共同体意识话语生产和认同建构。“七一庆典”表征之维的符号修辞结构,以空间选择的符号意指、空间符码的观看之道、空间符码的音声体系,组构共同体意识仪式传播的空间结构;非表征之维的具身实践,以代表性和全民性相统一的主体参与、程序性和叙事性互构的过程情节、具身性和沉浸性集聚的身体姿态,进行共同体意识仪式传播的空间展演;统合表征与非表征双维共振的修辞功能,以叙述性、调节性、表意性话语的运用,在情感、精神、价值空间的仪式展演中强化“五个认同”。  相似文献   
946.
“养”与“弃”是民众孝亲伦理观的核心问题,它是由农村的生产实际造成的对血缘关系的依赖而产生的伦理问题。本文通过民间故事文本,分析民众孝亲观念中蕴含的“孝与非孝”的伦理矛盾及其复杂的表现形态。“行孝”所面临的威胁有两种:一种是外在的,即极度贫困的生存条件和极为沉重的经济负担。一种是内在的,即子女成家以后情感重心的转移。在终极境况下,民众以互惠的劝孝方式来消解被弃养的风险。这种伦理诉求与儒家的孝道伦理在观念和实践上都有相当大的差距。  相似文献   
947.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中华现代国家的统一之基、中华多元民族的团结之本和中华民族复兴的力量之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至关重要的意义,使其成为学界研究的焦点议题。近年以来,学界围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古与今”“名与实”“宏与微”以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法与术”展开了比较深入的探讨。在学界研究视域中,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一种个体性的情感体验,而且是一种群体性的集体记忆;不仅是一种感性的归依,而且是一种理性的省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需要国家宏大叙事的建构,而且需要特定方略的跟进。不过,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研究虽然取得诸多重要的成果,但研究范式的协同性、研究议题的聚焦性和研究方法的多元性依然有待进一步提升。当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理应在学界停止思考的地方展开再思考,不断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的纵深发展。  相似文献   
948.
冯光廉和他带领的青岛大学学术团队,在中国现代文学学科上迈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三大步:第一步,对近百年中国文学研究的历史和现状进行系统考察,写出了关于中国近代文学史、现代文学史、当代文学史的研究概论;第二步,对中国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进行再认识,写出了三部系列性史著;第三步,对近百年中国文学的体式流变进行梳理,写出了关于中国近百年小说、诗歌、散文、戏剧、文学批评体式的流变史等五种系列性著作。冯光廉是这一系列著作的总策划人、总设计师,他为诸多著作所撰写的序言与跋,深刻而清晰地阐释了诸多系列研究的要旨和意义,提出和解决了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许多重要理论问题。他的研究既有鲜明的理论建树,又有细腻的文本分析,能在细微处挖掘大精神。同时又能将自己的学术研究自觉地置于关于民族和人民命运的思考基础之上,有着浓烈的使命意识与担当意识,闪现着他所崇敬的鲁迅遗风。  相似文献   
949.
金立印 《管理科学》2007,20(2):36-45
从品牌社群的5个价值维度入手,构建用于解释品牌社群成员价值感知、社群意识、忠诚度及其品牌相关行为倾向等变量之间关系的结构模型.以中国网络虚拟品牌社群成员为对象进行的实证分析结果显示,虚拟品牌社群的社交价值、信息价值和娱乐价值对于社群成员社群意识的形成和强化具有积极的作用,财务价值、社交价值、信息价值和娱乐价值能提升社群成员的社群忠诚度,社群意识较强的成员对社群比较忠诚,具有保护品牌声誉的积极意向,同时他们对于竞争品牌也会表现出较高的抵制倾向.  相似文献   
950.
所谓“文化偏视现象”,是指学术文化研究中存在的主观偏见性或片面性的主体意识。说它是一种主体意识,主要是指存在于研究者自身内在的思维意识中,是一种根深蒂固的、预设性的前提或者意识形态。文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构成,尽管文化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但文化的内涵与属性是相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