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民族学   5篇
丛书文集   51篇
理论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116篇
社会学   5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1.
沈从文与湘西游侠精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英杰 《船山学刊》2000,(4):113-116
湘西自古多气。从边城走向世界的现代文学大师沈从文,对湘西的游精神甚为推崇,认为“游者精神的浸润,产生过去,且将形成未来”(1)。在《从文自传》、《湘西》、《湘行散记》及诸多的小说、散文作品中,都有他对湘西游精神的生动描述。在沈从文身上,除了有性格温和的一面外,还有一种重情重义、肝义胆的游之气。研究沈从文这样的乡土作家,是不能离开生他养他的湘西这块神土的。一、湘西游精神的特点湘西游精神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做君子不做小人”。湘西人的君子之风,少儒家温柔敦厚、文质彬彬之风,更多地表现为一…  相似文献   
112.
魏思妮 《学术探索》2012,(1):149-151
明清义公案小说中的和传统的最大的区别是他们大都投身朝廷、投靠高官,研究者把这时期的称为"官",而清官如包拯等则是为国为民的"之大者"。是官化的,官是义的官,官、结合成为明清义公案小说的一大特点,学界对于官、结合有不同的声音。本文以包拯和展昭为例分析义公案小说中官、的特点及结合,力图对"官"作出比较客观的评价,并探究官、结合之原因。  相似文献   
113.
《东岳论丛》2016,(1):107-113
湘西游精神是沈从文创作的精神支点,无论在他的散文创作还是在小说创作中,都有对湘西游精神的生动描述和热情歌赞。血性正义和生命冲动构成了湘西游精神的基本内涵;民间立场与人性光辉使得与匪的纠结在文本中得以自由释放;道义理想和生命自由成为沈从文改造文化的价值指向。对游精神的发掘和张扬,不仅蕴含着沈从文对于国民人格改造和文化改造的思考,更寄寓着他对民族前途与国家命运的忧患意识以及对民族未来生存道路的积极探寻,体现了他以现代意识改造文化的理性精神。  相似文献   
114.
通过借鉴神话学的相关理论,解析了""的内涵及人们对于"'的观念的流转与演变:的创造具有相当的虚构性和变数.走出历史后,就被不断地"发明"、"创造"成为维护正叉的斗士和人间的浪漫英雄.神话的创造涉及对存在的认识、对道德的需求和对政治公道的盼望.神话建构的同时,也在经历着不断地解构,在港台新武小说对的现代阐释中,这种神话最终被打破.  相似文献   
115.
司马迁界定的游特征,只是理想的人格追求,然自登上社会舞台始,就走上依附于某种政治集团的道路,逐渐丧失了独立的人格,魏晋以降向豪强化转变;唐代亦豪亦,形态各异,提供了的诸性格;宋明时期的已世俗化,身处独行时,尚具有游精神,接受招安则沦为统治集团工具,开辟了的悲剧道路;清代已彻底官化,秦汉特立独行的风荡失.  相似文献   
116.
基于构式语法理论,文章梳理出"X"构式的典型构式义和非典型构式义。其形成和演化机制与""字字形体势的演变、""的语素化以及基于语用的类推有关。该构式在句中主要充当宾语,较少充当主语和定语。"X"构式的变项"X"以双音节名词为主。"X"构式具有主观性评价功能,最近发展出了讽刺、批判等语用色彩。此外,"X"构式的认知机制是变项"X"与""分别构成的概念空间整合而成的结果,包括单向型概念整合和双向型概念整合。  相似文献   
117.
118.
中晚唐是中国古代咏诗经历了鼎盛之后的转变期,这种转变有着深刻的社会历史文化原因.随着盛世光环的渐渐消隐和国势衰颓中风的发展与蜕变,中晚唐咏诗一方面延续着盛唐的袅袅余音,但盛唐诗人灌注在咏诗中的生命激情渐渐冷却;另一方面诗人们开始冷静地审视这一特殊的人群,以批判的态度描述之堕落,即使颂扬也与之保持一定的距离,作品带有更多的社会批判意味和壮志难酬的感叹,体现了特定时期社会文化心理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9.
2021年中国文化研究在往年快速发展的基础上取得新进展,各个研究领域持续深入推进,总体上进入了稳步发展的常态,其成果形式主要表现为期刊论文和学位论文。该报告以中国知网为数据来源,对相关的文化研究论文进行筛选和分类整理,梳理出2021年中国文化研究的总体性概貌:2021年的中国文化研究承袭了2020年的基本格局,仍旧以武小说研究、武影视研究和文化的历史形态研究为重点,但也表现出不少创新之处。首先,武小说的译介研究已经突破了金庸小说英译的特定范围而进入更广阔的研究领域,研究范围扩大,研究样本增多,为武小说的译介和传播研究提供了新的发展路径。其次,网络武小说成为文化研究中新的热点议题。此外,对文化历史叙事的深入挖掘进一步厘清了文化的演化历程,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吸收与融合也迈出了重要一步,表现出更进一步与英雄文化合流的趋势,如何加深文化与英雄文化之间的联结成为文化在当前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关键问题,仍需相关学者给予持续关注,结合时代发展趋势提升文化的历史站位,使文化早日成为主流文化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20.
论儒侠互补     
互补,首先,它只体现在部分士大夫的人格结构和精神品性上,特别是在儒道释思想无法应付外在的强大挑战时,这些士大夫的气质就会被大大地激扬出来。其次,它表现为上层雅文化与下层大众文化的一种互补,从而构成了总体文化的一个侧面。再其次,这种互补并不集中显示在系统的思想观念上,而更多地表现在文艺中,凝聚在文学中的“”形象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