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041篇 |
免费 | 66篇 |
国内免费 | 10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223篇 |
劳动科学 | 48篇 |
民族学 | 89篇 |
人才学 | 98篇 |
人口学 | 8篇 |
丛书文集 | 639篇 |
理论方法论 | 402篇 |
综合类 | 1305篇 |
社会学 | 264篇 |
统计学 | 41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52篇 |
2022年 | 79篇 |
2021年 | 86篇 |
2020年 | 76篇 |
2019年 | 53篇 |
2018年 | 27篇 |
2017年 | 54篇 |
2016年 | 72篇 |
2015年 | 153篇 |
2014年 | 356篇 |
2013年 | 140篇 |
2012年 | 178篇 |
2011年 | 201篇 |
2010年 | 204篇 |
2009年 | 176篇 |
2008年 | 225篇 |
2007年 | 171篇 |
2006年 | 158篇 |
2005年 | 166篇 |
2004年 | 103篇 |
2003年 | 90篇 |
2002年 | 67篇 |
2001年 | 63篇 |
2000年 | 55篇 |
1999年 | 32篇 |
1998年 | 15篇 |
1997年 | 14篇 |
1996年 | 8篇 |
1995年 | 14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3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5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5篇 |
193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3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在中日语言表达中,美化、粉饰、回避、暗示、文明等婉曲话语非常多见,是普遍的表达现象.婉曲话语主要是为了避免引起听话人的反感、不满和不快,也是为了更好地进行交际或实现交际的语言表达形式之一.婉曲话语不仅出现在语言表达中,有时也出现在借助体态表达的非语言手段中.但语言和非语言婉曲表达很多时候是为了追求它的"真"实性,也就是说,说话人根据不同的场合、不同的话语对象、不同的话语内容而选择婉曲话语,这些婉曲话语有时是真实的,有时是不完全真实的.同时,婉曲话语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变化,但是,我们都可以从婉曲话语求"真"来探讨中日两国婉曲话语的异同. 相似文献
22.
对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的关键词的梳理当从留学界开始,尤其是留日中国知识分子的知识与词汇的演变起了更为明显的作用.影响现代中国文化理念的诸多词汇如"民族"、"革命"、"世界"、"进化"、"新民"、"心力"等等都与留日知识分子关系密切.在我看来,其中的"个人"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自我"对于整个现代中国文学乃至文化价值观念影响甚巨,或者可以说是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安身立命的新的立场的真正体现. 相似文献
23.
黄新宪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5):62-68
本文探讨了日据时期台湾皇民化运动的实质和思想基础、皇民化运动的发展阶段、皇民化运动的内容构成、皇民化运动的社会危害性等。认为皇民化是帝国主义时代所特有的历史现象,是一种同化运动,随着日本的战败,这一运动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相似文献
24.
25.
张震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Z1)
相同文化背景所蕴含的伦理动因(亦即“同质的伦理动因”)在对家族企业发展的作用中也存在着差异,尤以同处儒家家族主义文化背景下的中日家族企业在其伦理动因上的差异最为明显。而这个差异主要又是基于中日家族制度存在的区别和对儒家家族主义的不同解读所造成,使其儒家家族主义在作为中日家族企业的伦理动因上,表现出不同的情形。在中国是以“孝为核心的家族伦理”为特征,在日本是以“忠为核心的家族伦理”为特征,从而对两国的家族企业繁衍带来不同的影响,前者往往“长不大”或“富不过三”,后者往往则反之。通过对中日家族企业伦理动因差异之辨析,有助于我们对此现象的认识。 相似文献
26.
黄新宪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5,(5)
本文探讨了日据时期台湾皇民化运动的实质和思想基础、皇民化运动的发展阶段、皇民化运动的内容构成、皇民化运动的社会危害性等。认为皇民化是帝国主义时代所特有的历史现象,是一种同化运动,随着日本的战败,这一运动最终以失败而告终。 相似文献
27.
孟慧英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6,(4):1-10
萨满教变迁研究遵循的是历史人类学的方法,本文努力寻找现今遗留的萨满教现象中的各种历史遗迹,分别从狐仙信仰、怀玛日祭祀、满族家祭、蒙古族白博、萨满文化遗产等几个方面说明萨满教变迁的存在,并在不同的历史语境中说明变迁出现的根据,进而在时间维度上揭示萨满教的变迁特点和规律。 相似文献
28.
黄生秀 《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0(3):75-77
1972年 9月 ,长期处于胶着状态的中日关系实现了邦交正常化。本文从体系结构、互动过程、单位属性三个层次入手对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9.
王学卫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2(Z1):25-28
以犯罪构成为视角,首先从多个层面解析了中日绑架罪犯罪构成的框架结构,对照并列举了中日绑架罪在法益、行为主体、实行行为和主观方面的异同.其次,针对我国刑法界有关该罪的核心问题,同时也是较有争议的实行行为模式问题,作了着重的剖析与探讨.最后,为完善我国绑架罪的理论和增强司法实践的运作效率,提出了几点法律建议. 相似文献
30.
范建明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8(6):50-56
本文对中国清中叶与日本宝历至文化时期诗坛的"新格调派"浓德潜与皆川淇园的诗论作了比照,强调了他们之间的共同点。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