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3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6篇
管理学   32篇
劳动科学   10篇
人才学   9篇
丛书文集   63篇
理论方法论   10篇
综合类   116篇
社会学   22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31.
隐私权作为人格权的一种.在很多国家的立法中都加以了规定。然而,中国对隐私权的保护尚属起步。本文通过对隐私及隐私权概念的界定和他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从而确定侵犯隐私权的构成要件.并进一步研究隐私权立法保护的深度与广度以及立法中几个尚存争议的问题,以期对隐私保护的立法完善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32.
有效应对人脸识别等新兴技术所诱发的身份认证信息安全风险,是人脸信息犯罪刑事治理的根本目的。司法实践中,涉人脸信息案件的认定仍存在入罪标准混乱、定罪量刑宽严不一致等困境。人脸识别信息本身具有人身反映性、独特性、不可改变性等特殊性质,目前技术无法实现对其的周密保护。侵犯人脸识别信息犯罪行为的严重化趋势,以及对技术中立性的突破,是理论与实践中主张进行刑事治理的重要缘由。针对涉人脸识别信息不法行为的评价,首先应当考虑行为是否满足前置性法律法规的违法性评价前提,之后判断行为是否达到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的入罪标准,为涉人脸信息案件的刑事治理提供体系性的评价路径。  相似文献   
33.
商标权的客体为相关公众所认知的商标与商标所标识的商品或服务之间的联系,以此为基础可以认定商标俗称的抢注构成对商标权的侵犯,同时,商标俗称可以被认定为近似商标的一种形式,从而适用《商标法》第52条的规定。此外,在商标俗称的问题上,不能适用法律对驰名商标的特殊保护。  相似文献   
34.
法律咨询     
《百姓生活》2013,(9):27
网上公示开除员工是否侵犯名誉权读者问:我原是一家公司的员工,一个月前,我因私拿公司一台价值300元的电风扇回家被开除。此后,公司在其网站上公开了我的姓名、住址、照片、曾任职务,以及开除我的原因。此后的半个月里,我发现,有1103人次浏览该内容,并有33人次跟帖评论表示鄙视。而我到其他单位求职时,有单位明  相似文献   
35.
36.
工作场所偏离行为是企业普遍存在的亟待解决的问题,但国内的学术界对此议题的研究相对匮乏。该文献整理了工作场所偏离行为研究的发展的三个阶段:早期零散研究阶段、起步阶段和发展阶段,借以加深学术界对这一组织行为学新兴的研究议题的理解和重视。  相似文献   
37.
"人肉搜索"这种由人工参与解答,通过机器算法获得结果的搜索机制,在利用现代科技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人肉搜索"对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一方面起到打击违法犯罪,监督政府官员,强化道德压力和为民排忧解难的社会积极作用;另一方面也存在侵犯隐私的隐患和暴力性风险。借助道德的力量和法律的控制手段规约"人肉搜索",可以避免其可能产生的隐患,发挥人肉搜索的积极效应,促进其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8.
研究涉外侵犯商标权案的法律适用问题,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无疑能够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侵犯商标权的法律关系具有复合性,节约社会成本、提高资源配置效率的目标,既要求以适用被请求保护国的法律解决侵犯商标权的争议为一般规则,又要求以当事人的意思、存在的特定联系以及被请求保护地的顺序分别在具体情况中确定法律选择规则作为替代规则.而对于商标权合法性的判断应当依据权利授予国的法律,该国法不仅具有管理优势,而且能够在国际社会的范围内解决商标权行使过程中产生的外部性问题.  相似文献   
39.
我国刑法第217条和218条所规定的侵犯著作权罪和销售侵权复制品罪都将“以营利为目的”作为两罪的主观要件之一.而在其他的侵犯知识产权犯罪中均未有此目的的限制。因此,在司法实践中所出现的以报复他人、损害他人名誉或者自我炫耀为目的而实施的严重侵犯著作权的行为.由于行为人不“以营利为目的”.尽管其行为所具有的社会危害性不亚于“以营利为目的”的犯罪行为,仍然不能构成犯罪。不管是从刑法的协调性还是利益平衡的角度来看,都应当取消这一目的的限制.  相似文献   
40.
西方主要侵犯心理理论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侵犯是各派心理学家关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介绍并评价了西方有代表性心理学流派的侵犯心理理论:精神分析学派的侵犯心理理论、行为主义学派的侵犯心理理论和人本主义学派的侵犯心理理论。此外还讨论了挫折-侵犯理论及其新近的发展。这些侵犯心理理论各具特殊性,并自成体系,有各自的特定贡献和局限性。文章最后总结了西方侵犯心理理论发展的总体趋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