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75篇
  免费   69篇
  国内免费   7篇
管理学   54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56篇
人才学   15篇
丛书文集   749篇
理论方法论   109篇
综合类   1272篇
社会学   92篇
统计学   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96篇
  2014年   133篇
  2013年   112篇
  2012年   165篇
  2011年   157篇
  2010年   157篇
  2009年   158篇
  2008年   151篇
  2007年   140篇
  2006年   127篇
  2005年   103篇
  2004年   93篇
  2003年   83篇
  2002年   90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陈徽 《江淮论坛》2007,(2):117-121
孔子论仁,实乃指称人之全德也.然其仁之内涵的具体展开、仁和礼之间的内在相关性以及作为“为仁之方”的“忠恕之道”的实际推行,无不彰显着深刻的情感张力.对情感的洞察和重视不仅使孔子的仁学思想焕发出亲切活泼的精神并使其中各主要范畴之间的关联得以血肉丰满,而且,以他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实践特征也充分地展现出来.相应地,孔子的仁学乃至整个儒家思想便具有了鲜活的生命力和深刻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2.
论六朝时期的礼学研究及其历史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六朝时期对先秦礼仪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造,成功地将更新了的礼仪制度变成了礼教观念的适宜载体,因此保证了和教观念的延续性和超越性,从而形成了稳定的社会结构模式和文化观念模式,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和意义,与周代制礼是同等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3.
船山礼学思想是礼学史上一颗璀璨的“奇葩”。船山礼学思想的本质特性多为学术界所忽视,船山礼学思想的本质特征之一即礼以分殊辨别人与禽:船山从礼乃“人之独”而禽兽所本无:礼以维系人道;人禽之别、壁立万仞等角度说明礼的本质特征。由礼以分殊辨别人禽可以管窥船山“礼”性:即言道必以天为宗、言礼“必以人为归”的基本思想:  相似文献   
114.
本文是"外杂篇精义"系列的第七篇.庄子再传弟子魏牟所撰<天下>,运用贯穿全篇的"道术,方术"之辨,贬斥儒家、墨家、法家等天下"方术",割裂、遮蔽老聃、关尹传承的古之"道术",使之"暗而不明,郁而不发",终篇章对传承老聃、关尹并集其大成的庄子"道术"推尊至极.郭象通过妄断<天下>原文,谬注<天下>义理,又把<惠施>残篇移入<天下>混淆视听,谬解<天下>为庄子所撰,谬解庄子所撰<天下>尊儒尊孔至极.旧庄学盲从郭象,导致<天下>篇旨"暗而不明,郁而不发"至今.  相似文献   
115.
童世骏 《社会科学》2008,16(1):4-15
社会批判理论的主要代表尤根·哈贝马斯最近几年来频繁讨论与宗教信仰及其社会作用有关的话题,本文在澄清这些讨论的具体语境的基础上,着重探讨哈贝马斯在"内部超越"观念的语言学转译、"后世俗社会"对宗教传统的世俗转译、实现"内部超越"的社会文化条件观念等方面的观点,并设法表明,哈贝马斯以"超越性"的内在化作为重点的社会批判理论,有助于我们思考中国文化的当代意义,思考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进行沟通的文化前提,甚至还可能有助于我们思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前提.  相似文献   
116.
王彦威在唐元和十三年(818年)编撰<元和曲台新礼>,并得到朝廷认可,标志着国家礼书编撰者的职业化、国家礼书的案牍化正式拉开帷幕.这种国家礼书编撰的新动向,深刻影响了宋代的国家礼典编撰, <中兴礼书>为我们了解这一历史过程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117.
中国古代刑事法律深受儒家思想影响,在立法、司法、执法法律意识等方面均严重依赖道德,形成了中华法系独具特色的"伦理刑法".而从中国古代刑事立法、司法、执法以及"无讼"的刑法价值追求角度,都体现出儒家伦理精神.  相似文献   
118.
清代以来,移风易俗成为儒者的新使命。在这样的背景之下,礼学逐渐兴起,并迅速以狂飚之势披靡天下,挑战程朱理学。清代礼学的研究以考证为基础,以经世为目标,体现出考经求礼、循器明礼、以情释礼、因事研礼的特点。礼学家们藉考证以明礼意、达人情、经世用,使礼学在清代达到了一个鼎盛的局面。  相似文献   
119.
谅祚改制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礼乐制度、衣冠器物、官制军制以及思想观念等,多为李元昊草创经营所未能及者,给西夏社会带来深远的影响.依据现有汉文、西夏文文献和文物考古资料,经比较研究可知,谅祚改制是一次仿唐色彩浓厚的改制.  相似文献   
120.
杨林 《江汉论坛》2008,6(1):109-112
汪曾祺的小说<受戒>传递着这样一种文化信息:佛教的世俗化其实就是佛教的人情化,只要是合乎"人情"的,总能够七弯八拐地符合"神意". "神性"可以在世俗生活中溶解,世俗生活亦可以有"神性"的发现.如果说信仰就是对神性的敬畏,那么生活本身也可以起恭敬之念,生畏惧之想.恭敬的态度其实未必只对着神灵,恭敬是一种泛神的态度,一种过日子的态度,或许这也是汪老的<受戒>之道、立身之道和书写之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