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1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62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9篇
人才学   6篇
丛书文集   221篇
理论方法论   32篇
综合类   481篇
社会学   64篇
统计学   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1.
关于致损义双宾结构,学者们更多关注的是这类结构是否为双宾结构及对相关理由的探讨。在既有研究基础上,聚焦致损义双宾结构的语义关系及其形成动因,可以得出以下结论:首先,在“S+V+NP1+NP2”结构中,是NP2导致了整个致损意义的形成;其次,事件结构中力传递子事件是致损义双宾结构与典型双宾结构在事件结构上的本质差异,也是造成语义关系差异的重要因素;第三,从构式的视角看,致损义双宾结构不是典型的双宾构式,而是一种边缘构式。致损义双宾结构的事件语义考察,为研究汉语双宾结构的内部语义分型提供了一个视角,对国际中文教育提出了一些挑战。基于汉语双宾结构表义的多样性及学生学习的特点,在处理汉语双宾结构时,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推动教学实践。  相似文献   
112.
晏辉 《江苏社会科学》2023,(1):61-74+242
范式是朝向真的原理、定理、公式,是最接近真的沉思;伦理学研究的范式是朝向正确思考和正当行动的沉思,且是指向终极之善的。当代中国伦理学研究,存在着出于理性而为着理性、为着别的目的而合乎理性、为着别的目的而不再过问理性甚至反乎理性三种面相。出于理性而为着理性的伦理学范式,乃是那种以生命个体的生物性、社会性和精神性为始点,以遵天人之道、人伦之道和心性之道为根本途径,以追求和体验整体性的好生活为终极目的的范式。出于人而为着人,永远都是伦理学之致思范式的真理性要求。  相似文献   
113.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身心一体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哲学中主导性的身心关系理论,与其说是一种笛卡尔式的身心二分理论,不如说是一种梅洛-庞蒂式的身心一体理论。该理论在把心视为是生命意向的同时,把身视为是这种生命意向的具体体现,从而最终把身心视为是显微无间、能受不二的活生生的生命整体,而为古人倍为推崇的所谓情,则是这种生命整体的集中体现。因此,唯有从这种身心观出发,我们才能够真正理解中国古代根深蒂固的惟情主义的文化传统。同时,也唯有从这种身心观出发,我们才能认识到中国古代的种种修身理论和工夫的宗旨所在,以及这种修身与礼乐诗书教化之间的必然关联。  相似文献   
114.
曾国藩伦理思想内容丰富,涉及面广,主要有修身之德,治家之理,治国之道。其伦理思想体系也呈现出很大的双重性和矛盾性:既有落后的封建性;又有纯朴狭隘的农民意识;还具有一定的资产阶级改良思想。  相似文献   
115.
中国传统象思维智慧可以为人类翻译活动的一般共性问题提供具有普遍意义的理论回答,然而学界一直以来都缺少以象思维为指导的关于翻译活动本质的研究。文章基于对象的认识类别的阐发,提出在象思维认识构式下,翻译活动具有且要求过程的“动态致一”。首先是翻译的“道象互为”,既表现在原文象和译文象的致一,也表现在应然象和实然象的致一。其次是翻译的“整体本原”,既表现在语言象和意义象的致一,也表现在本源象和时空象的致一。最后是翻译的“天人合一”,既表现在客观象和认知象的致一,也表现在天意象和人意象的致一。掌握了翻译活动的动态致一性本质,翻译实践、翻译教学、翻译批评等活动就变得有据可依、有规可循。  相似文献   
116.
孙晓艳 《理论界》2010,(2):93-94
"知行合一"具有贯通阳明心学整个体系的地位和意义,以此命题所遭遇的难题入手方能洞悉阳明心学根本困境。"知行合一"难题根源在于阳明浑然合一的心学体系一味强调同一,而缺乏对知与行对立面之间差异性的分析,因而不能解释现实中知行分离的情况。这正是阳明心学的根本困境,贯穿其理论始终。在作为其理论前提的"心即理"这一阳明早期提出的命题中便开始孕育,更是对作为其统帅和根本依据的"致良知"思想本身之困境的暴露:漠视知与行、求知对象(客观知识)与求知行为、道德之理与万事万物之理、道德法则的社会与个体维度、知识形成的先天与后天因素等诸多对立面的差异性,在不加以分析澄清各种关系的前提下,通通归置于"良知"旗下,以自我心灵作为判断是非道德的唯一标准,这并非真正的浑然合一,在更多的情况下只是一种混淆。最终结果是导致知与行在现实中的终极断裂,良知之"致"亦无所依托和保障。  相似文献   
117.
公路交通是现代经济发展和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公路作为一种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手段,给人类带来了文明与进步.与此同时也带来了公路交通灾害,它已经威胁社会的持续发展,需要对其进行综合防范与治理.本文分析了陕西公路的基本现状,总结了公路交通灾害的基本概念,研究了基于人、车、环境和管理要素的公路交通灾害的致灾机理,构筑了公路交通灾害的综合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18.
伦理相对主义与伦理绝对主义是人类思想史上特别是西方伦理思想史上两种重要的致思取向。伦理相对主义强调道德的特殊性、不确定性、暂时性,伦理绝对主义则强调道德的普遍性、确定性、永恒性。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背离的张力。廓清二者的复杂关系,有助于我们对当代社会伦理学的研究和现实道德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9.
修身思想作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礼为核心,尊崇孝道,要求官员既修形也修心,既注重外在形态与仪态,克己复礼;又注重内心的修养,抑欲正心,轻利重义,舍生取义。修身思想在思想层面上为官员提供了统一的价值观,促使官员自治文化的形成,并通过其特有的方式对中国古代的吏治产生作用。在中国古代,官员修身的程度直接影响吏治的状态,修身思想对中国古代官员的治理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在新时期发展的重要目标,而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关键问题,是人的问题。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尤其是《大学》中的"修身"精神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对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深刻的启示意义。可以从《大学》中"修身"精神视角切入来探寻其为和谐社会构建所提供的精神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