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1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5篇
管理学   62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9篇
人才学   6篇
丛书文集   221篇
理论方法论   32篇
综合类   481篇
社会学   64篇
统计学   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41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54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47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26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71.
本文对温度变化导致相变的蜡固、冰固及低熔点合金等夹具进行了分析,对电致相交技术进行了介绍,并对各种利用相变固紧的机床夹具的选用原则进行了归纳.  相似文献   
72.
中国古代的赠、和、答、送类诗歌表现出来的却是浓浓的"致意性".这"致意性"由这类诗题表现的创作主体与特定接受对象的目的关系和诗歌的具体内容而构成.它作用于接受对象的行为,即通过向特定接受对象表示某种意愿而作用于特殊的接受对象,如让去做什么或不做什么,使特定接受对象认识到应该怎样,不能怎样,或使特定接受对象产生某种情态.因而,这类诗歌的创作,原本不是为着"文学",而是为着沟通人际关系,往往带有浓厚的"理念"色彩,"致意性"实为它实用本质的表现.  相似文献   
73.
先秦儒家认为音乐对个体修身具有重要作用。儒家乐论中揭示了"以乐修身"的心性论依据,"游于艺"的心理特征,致"和"的修身目标及境界。这些思想对我们反思现代人身心修养之必要,反对艺术教育的功利化等富有启发。  相似文献   
74.
孔子的时代,玉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更是君子人格的象征。玉同人的行为、信念和修养联系在一起,言念君子,温其如玉。良玉温润光洁,君子依仁成德,为世人楷模。玉与士人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佩玉,温文尔雅,行止有方,玉声叮当,姿态雍容,君子要守身如玉。玉生石中,须雕琢方能成器;人非圣贤,须不断学习自律,方能成为君子。玉有德,君子亦须有德。孔子用玉规范"君子"的行为举止,琢玉求美,修身致善。  相似文献   
75.
《人身损害赔偿司法解释》第16条不仅从《民法通则》第126条的立法本意出发对该条作出了明确的解释,使该条具有了更强的操作性和适用的统一性;而且还根据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规定了因设计或施工缺陷造成损害时设计者或施工者应承担连带责任。第16条司法解释无论在细密还是在新颖方面都见长处,是司法解释中的一条成功规定。  相似文献   
76.
陈寒 《人文杂志》2002,(4):117-121
玄奘晚年除专注译经事业外 ,其余活动、事迹多不彰显。本文即从此着手进行探究 ,并结合龙朔年间的“致拜君亲”事件 ,力求对玄奘及其所处时代的政治、文化关系 ,做出尽可能合理有力的分析评价  相似文献   
77.
陶清 《学术界》2003,(3):185-191
王门后学因王阳明的心学思想的内在矛盾而分化 ,并因此而诱发了一系列哲学论战 ;其中 ,关于“本体工夫之辩”和“性善本体与心体无善无恶之辩”的哲学论战 ,对于明末清初哲学思想的演变、尤其是以“黜虚崇实”为思想理论特征的实学思潮的兴起 ,有着涤旧布新、破块启蒙的意义  相似文献   
78.
吴澄在思想史上处于从朱熹到王阳明的中间位置,其“格外之物,致内之知”的格物致知说,貌似阳明而实承晦庵。吴澄鄙薄记诵之学,但并不因此主张摈弃闻见,一意反求诸心。对于格外之物如何能致内之知的问题,吴澄借助于朱熹的理一分殊、天人合一的观念予以疏通。虽然物理与伦理相通,但读书讲学与伦理的关系则更为直接,吴澄由此而强调读书是学者入门工夫。  相似文献   
79.
80.
党的十八大提出“美丽中国”的概念,表明我们在人与环境问题上的认识达到了审美的境界。这一来之不易的环保理念蕴含着环保工作的真善美价值诉求:求自然规律之真,致道德之善,臻诗意之美,因而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建设“美丽中国”,要求每个人,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求真,努力致善,切实从我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个工作做起,把生态美、环境美的价值诉求为现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