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01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17篇
管理学   34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35篇
人才学   25篇
丛书文集   509篇
理论方法论   59篇
综合类   1907篇
社会学   99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37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33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73篇
  2014年   127篇
  2013年   110篇
  2012年   159篇
  2011年   151篇
  2010年   146篇
  2009年   148篇
  2008年   208篇
  2007年   176篇
  2006年   167篇
  2005年   166篇
  2004年   133篇
  2003年   128篇
  2002年   133篇
  2001年   115篇
  2000年   88篇
  1999年   48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01.
陈马癸《文则》考察修辞现象的方法至今仍有意义。着眼于汉语修辞学史 ,从“假之以渔”,而不是“假之以鱼”的角度 ,可发现《文则》中蕴含着素朴的辩证综合法、直观分析法、有限演绎法 ,实在难能可贵 ,值得今人批判地继承  相似文献   
102.
经典诠释与修辞:一个西方诠释学争论的意义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目的,在于从近年来哲学诠释学内部关于"诠释与修辞同出一源"的说法出发,先要检讨这一实际主张的历史渊源及理论立场依据,提出时曾遭受到的诸多批评和反对之声,从中真正了解此一旧说新议的现代意涵,然后再就其可言之成理的接受范围与程度内,转回探讨中国哲学语言观与经典诠释之间的相关问题。质言之,笔者会认为当前西方哲学诠释学中倡议的修辞学与诠释学同源同体、合则两利的说法,确实可以替回顾中国经典诠释的传统时提供若干启发,也能够为当前诠释注疏的工作注入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03.
排比是《史记》中广泛而成功运用的修辞手法之一,其数量之巨、种类之多、技巧之高都是"史"无前例的,它无疑对司马公"雄深雅健"文章风格的形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它也为《史记》散文艺术、修辞艺术的研究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切入点,为我们探究司马公激情文字的底蕴提供了许多生动的范例。  相似文献   
104.
white elephant的表层意义明白易懂,而隐含其中的文化涵义却难以从词的表象中揣摩出来;“white elephant=白象”这种“对等”而有时却大相径庭的语言现象在英汉交际中非常普遍,极易造成交际障碍与失误。词语的文化涵义渗透在语言的各个层面,具有很大的隐蔽性,是一种十分复杂的语言现象。语言学习不能独立于文化之外,文化学习也不能脱离语言实际。据此,本文拟从词语、习语、修辞、句子等四个层面对英汉词语的文化涵义予以比较与分析,以揭示英汉词语的文化差异、追溯其渊源。  相似文献   
105.
“用歧”辨     
本文从定义和用例等方面对<修辞新格>中的"用歧"一格重新做了探讨,认为这一新辞格按定义及用例设定的标准尚有一些值得商榷之处,文章对此一一做了梳理.  相似文献   
106.
《神思》与《物色》在认知观上是统一的。刘勰提出了以"学"、"理"、"阅"、"致"、"宝"、"才"、"照"、"辞"为要素的修辞心理结构观。刘勰重视感知、想象等在修辞认知过程中的存在、特征、功能,注重对修辞认知个性特征的探讨,总结出了诸如"博而能一"之类的修辞认知方式。《文心雕龙》体大虑周、博大精深,其修辞认知观是可信的、难能可贵的。  相似文献   
107.
时下有关论证的说法很多 ,有过程论 ,层次论 ,方法论 ,结构论等 ,本文认为论证是技巧 ,是“统合技巧”。它统合了诸如句法、词法、语法、修辞法、逻辑法、章法等方法 ,构成篇章修辞方法 ,完成一篇议论文的表达。  相似文献   
108.
语言教学研究越来越重视具体教学问题的研究,如词汇教学研究.而英语习语和成语教学是词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英语成语和习语的教学研究"课题的论文之一,本文主要探讨英语习语和成语的民族特点和修辞特点,同时提出了英汉习语在表义方面的貌合神离的问题,认为理解和翻译英语成语和习语时,必须考虑不同民族审美价值观、历史风俗习惯、民族心理意识等文化背景因素,并以各种积极有效方式再现原始语的文化感情色彩.  相似文献   
109.
隐喻最初被人们视为一种修辞手段,现在国内外学者都认为隐喻是一种基本的人类认知方式。通过回顾隐喻研究在不同时期的发展和变化,对隐喻研究的历史进行系统的梳理,试图论述隐喻研究在不同时期在国内外的影响,以期对隐喻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0.
“Why I Teach”是《大学英语》教材中一篇不可多得的经典性英文论说文。其文章结构独具匠心,引人入胜,写作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修辞手法的大量而又恰到好处的运用,使得文章气势磅礴,说理透彻,描写畅快,生动有趣,韵味悠长,堪称奇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