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3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2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1篇
人才学   6篇
丛书文集   94篇
理论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182篇
社会学   23篇
统计学   4篇
  2024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岁寒堂诗话》产生的时代是理学成熟,同时亦是理学迎接时代变迁而有种种新挑战的时代.这部诗话的价值就在于著者能够准确地把握道学精神,立足于新时代而重新解读杜诗和学杜的使命.张戒虽继续标举诗歌的情真、味长、气胜、卓然天成,同时更把“删诗之旨”作为诗人应追求、应达于的更深切的目标.他认为杜甫的过人之处即在于此,而江西诗人没有意识到.在张戒看来,服膺老杜虽是北宋江西诗派以来诗人的共识,但他却要努力走出一条不同于江西诗派的推杜之路.张戒是从“删诗之旨”的意义上肯定和推介杜甫的,个中有明晰的思路与厚重的儒家情怀.他的使命在于借着对杜甫的重新倡导来倡言儒家诗教,其目标所致是在两宋易替之际复杂的背景下呼应道学于惨淡之途.  相似文献   
92.
试论金岳霖在译学领域的建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金岳霖在我国译学领域的建树做了探讨。金先生的《知识论》15章专题讨论了语言和翻译,从新的视角阐述了两种不同的翻译方法。他摒弃了传统的"直译、意译"的提法,首次提出"译意"和"译味"的概念。文中对"译意译味说"做了分析探讨,认为与传统的"直译、意译"相比,它更能切中要害。它不但拓宽了研究的视角,而且更能揭示出问题的本质,减少不必要的纷争。更重要的是,金岳霖用哲学家的睿智为后人奠定了一种新的翻译模式和思维方法。文中还用翻译实践的译例对金岳霖的"译意译味"的现实意义进行了验证,进而肯定了金岳霖对我国译学建设所做的开拓性贡献。  相似文献   
93.
在古代美学的范畴体系中,“味”由最初的表示“口舌之味”的感官体验,向“味无味”的人生体验转变,最终成为表达“澄怀味象”的审美体验。“味”范畴的生成及演变是不断和其他审美范畴融合而成的一个意蕴丰富、形态多样的审美范畴的过程,这个过程体现了我国古代美学感性和理性融合统一的“天人合一”思想。  相似文献   
94.
"津味文学"写作机制的核心,是上世纪80年代特定的文化思潮和文学氛围与一种地域文化有机的文化认同."后津味文学"写作,标志着写作背后那种特定的文化认同机制和文化境遇的变化.可以看作对于这种地域文化认同的困顿或困惑的表达.同时它也表明,"津味文学"之后的文学写作,需要着重考虑的主要问题,不是与这样一种地域文化进行认同,而是如何在一个由经济理性主义组织起来的生活世界中,重新安排和展开文学想象.  相似文献   
95.
本文依据奇特拉尔当地学者的著述及其他材料,对古藏文历史文书<大事记年>中的地名Kog yul(或作Gog)的渊源作了进一步的探讨,认为该地名源于当地科瓦尔语(Knowar)中Kho一词,Kho是一条主要河流的名称,也是地域的名称和当地主体民族--科人的名称,Kog yul即"科人之地".本文还对该地区的地理、居民及该地同中国的关系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96.
[提要]精心辨析与正确把握印度哲学与宗教中的核心要义,不仅有助于从源头上厘清原始佛教根本问题的传承流变,而且也能对佛教思想后续发展的某些动向形成比较准确的认知。从某种程度上讲,原始佛教一方面继承了婆罗门教系统的“轮回解脱论”,但另一方面又反对“梵我同一论”,从而建构了自身教义体系中的“心性本净说”与“流转还灭说”。此之所在,能够彰显出人生如何转迷成悟与转染成净的基本理路。  相似文献   
97.
论审美对象     
古人认为,美就是味、滋味、意味,其主要的美学意义就在于将我们通常分离开来加以研究的美、美感、审美对象连成了一体;并且,味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晶,它既不是客体本身,又不是主体本身,只有在审美活动中,相对于审美主体,才出现了审美对象;相对于审美对象,才出现了审美主体。于是,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审美对象具有“现量”性(当下生成性)、感应性、虚化性。  相似文献   
98.
盛唐之际,王维、孟浩然并称,为山水田园一派代表.文章拟以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和王雏的<过香积寺>为例,从境界、味、笔法这三个方面来谈谈二者诗风之异.  相似文献   
99.
形成于古代的味象审美,其于当今社会存在着不断泛化的趋势。味象源于食物,体现强烈的生命意象,具有很强的平民化倾向,很容易从精神层面的审美领域重新回归大众。因为味象本于生命,这就具有了美善混成的特性,也使它能够进行美善的社会性评价。生命本源于地母,而味象直接策应着地母崇拜的生命意象,并且还切合现实的生命和谐运动,因而地母作为深层原因深刻地影响着味象审美评价的泛化。  相似文献   
100.
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的生命意识全面觉醒,中国自然审美观亦由"致用"、"比德"阶段发展到"畅神"阶段。在此背景下,旅游活动与自觉审美活动发生第一次碰撞并产生"畅神说"旅游审美观。这种旅游审美观主要包括"山水质有趣灵"、"山水以形媚道"与"澄怀味象"、"应会感神"等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