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4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55篇
劳动科学   6篇
民族学   15篇
人才学   13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97篇
理论方法论   15篇
综合类   293篇
社会学   60篇
统计学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40篇
  2010年   38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1 毫秒
21.
行政规划是“行政机关为了实现国土或城乡规划、兴办公共事业或者公共设施等行政目标,对将来一定期限之内拟采取的方法、步骤、措施而对外作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规划”。行政规划一经确定,就“成为行政机关在其确定的时空范围内从事其他行政活动的依据,具有与法律规范相似的功能”。因此,如此重要的攸关国计民生的事项理应有公众参与,如此人民当家作主权才不至于虚置,这是宪法层面公众参与行政规划的意义。公众参与行政规划制度的制定是民主政治的体现。  相似文献   
22.
行政复议程序的正当化修复——基于司法审查的视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章剑生 《江淮论坛》2010,(6):98-107,64
最高法院的指导性案例以及多年实证数据显示,行政复议程序欠缺"正当化"是客观存在的问题。对行政复议程序进行正当化修复,使得行政系统内的行政复议机关,以相对客观超然的立场,公正、合理地作出行政复议决定,提升作为解决行政纠纷的行政复议制度在社会民众心目中的公信力十分必要。正当化修复应根据听取意见、防止偏见、信息公开三条路径展开,须在走出行政复议司法化误区的前提下,通过对模糊概念的明确化、增设"行政复议委员会"、添加"单方接触之禁止"规则、添加复议材料"便民公开"规则等方式来实现。  相似文献   
23.
政策执行对完成我们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方针、政策和规划具有重大意义,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环节。政策执行得好坏决定了政策实施的程度和范围,政策执行过程及其后果是检验政策正确程度的主要途径和后继政策制定的依据。文章对目前我国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着的替换性的“你有政策、我有对策”、附加性的“土政策”、选择性的“断章取义、为我所用”、象征性的“阳奉阴违”、敷衍性的“虎头蛇尾”等等错误现象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纠正措施。  相似文献   
24.
在英国作家中,毛姆的作品最具异国情调。他凭借丰富想像力所构设的艺术世界,显现着浓郁的域外风情,同时也呈示着那种以欧人心态观照异国的文化视角。他来中国追寻的是古代的荣光,昔日的绚烂,因为他心目中的中国是在汉唐盛世甚至是在庄子的《秋水篇》里。透过他那画屏上的古典中国形象,我们也看到了西方文化优越感心理作用下的傲慢与偏见。  相似文献   
25.
《阅读与作文》2008,(10):8-11
目光短见的领导及权威人士讲话常用些陈词滥调。我总能听到同一句陈腐的教条,即“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算是优等生的展类,总是与那些被称为“后进生”的人混在一起。一年级时,老师和家人每天都嘲笑我的朋友,他们警告我,如果我继续与这些“坏家伙”搅在一起,就会堕落,大学永远毕不了业,生活会非常悲惨。他们以为这是在教导我明辨是非。  相似文献   
26.
鉴于国内的许多跨文化交际研究主要集中在纯语言的探讨和表层文化的分析上,试图从行为意识的角度出发,就思维定势、偏见意识和价值观念三大因素来分析跨文化交际中存在的障碍,从而使学习者排除跨文化交际的障碍,并从跨文化交流中获得益处。  相似文献   
27.
以勒菲维尔改写理论为支撑,以王科一《傲慢与偏见》中译本为研究对象,考察20世纪50年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和诗学如何操控翻译。研究发现,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主流意识形态处于文化系统中的中心地位,控制赞助人、文艺政策、诗学,对王科一中译本文本的选择、人物形象的塑造、词汇层面的翻译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28.
“中国模式”是一个完整的认识对象,蕴涵着深刻的辩证智慧,科学解读“中国模式”不能不讲辩证法。在国际话语场,西方学者对“中国模式”的多元化解读充满了误读与偏见,“中国模式”成了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陷入了“没有标准,怎么说都行”的解释怪圈之中。西方一些学者对“中国模式”的多元化解读,除了根深蒂固的意识形态偏见和形形色色的政治意图之外,不讲辩证法是一个重要的原因。方法决定看法,方法不一样,看法也不一样,只有把方法搞对头,看问题才会不失偏颇,看法才能搞对头。科学解读“中国模式”,必选坚持“一”与“多”的统一,“变”与“稳”的平衡,“质”与“量”的互补,“中”与“西”的互鉴,“主流”与“支流”的兼顾,“逻辑”与“历史”的一致,“局部”与“整体”的呼应,“历史”与“现实”的贯通。这是关于“中国模式”的辩证法,也是理解“中国模式”的方法论。  相似文献   
29.
母方言语调对英语语调的学习具有负迁移作用。通过对关中方言背景英语学习者的英语语调采录与分析,发现这些学习者的英语语调偏误与其母方言语调明显相关,表现为音长过长、轻重不分、调域偏窄等。因此,在强化连读式、弱读式、变读式等语流音变意识以的同时,克服以双音节为标准节奏来缩短音长;克服重音节拍受音节节拍的影响来区分轻重;以及克服语调结构和类型不受声调局限来扩宽调域,是学习者纠正语调偏误的主要策略。  相似文献   
30.
早期狐怪故事:文化偏见下的胡人形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王青 《西域研究》2003,(4):91-97
中国早期的一部分狐怪故事逸出了狐狸故事通常的发展轨道,呈现出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殊性。由于“狐”在中古语言中常常作为对胡人的歧视性称呼,早期一部分狐怪故事反映的是文化偏见下的西域胡人形象。实际上,那些貌似怪异的故事情节曲折地反映了西域胡人的生理特征、文化习俗、技能特长与生活境遇。如果我们对这类小说加以审慎处理的话,它们将是十分珍贵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史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