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法国当代著名后现代理论家朱莉娅·克里斯特瓦的宗教观以后现代思潮为背景,借鉴精神分析、宗教史等研究成果,提倡塑造普通母亲般的圣母形象、双性同体的上帝形象,走向多元包容的基督教应该成为治愈当代人心灵创伤的良药.她的宗教观不仅丰富其理论体系,还使基督教走下了神坛,从而为当代基督教研究乃至跨学科文艺思潮增添克里斯特瓦开放多元的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2.
3.
本研究以中学生为研究对象,选取初一到高三共675名中学生作为被试,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有关中学生偶像崇拜的资料,运用方差分析、相关分析等多种方法进行研究,旨在考察当前中学生偶像崇拜的特点和现状,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在互联网时代,新媒体日益占据主流地位,正在逐渐取代传统媒体,且趋向娱乐化,这对高职院校学生的价值观产生了影响。偶像崇拜现象在高职院校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为了研究这种现象,本文以江苏旅游职业学院为例,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探讨高职院校学生偶像崇拜现象及应对策略,从而正确看待偶像崇拜现象,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榜样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作为针对偶像的典型指控,偶像崇拜蕴含的焦虑情绪常常被遮蔽,以致忽视了偶像焦虑这一重要的社会文化现象。通过媒介演化脉络梳理偶像的文本线索,发现在雕塑、画像、文字、图像等为主要媒介的偶像建构与传播时期,偶像崇拜蕴含着一个群体针对其他群体的焦虑情绪,产生诸如偶像破坏、偶像歧途、偶像威胁、偶像越轨等外在指控。这种焦虑情绪在互联网媒介下形成不断向内塌陷的情绪螺旋,外显的偶像崇拜日渐转向内隐的偶像焦虑。网络社会的偶像焦虑遮蔽了偶像的精神资源,具体表征为理想身体的焦虑、身份认同的焦虑和快速成名的焦虑。从社会规范角度来看,摆脱偶像焦虑最好的方式并非管理和调节焦虑情绪,而是唤醒偶像的精神资源,引导青少年追求向上向善的精神目标。 相似文献
6.
“饭圈文化”作为一种亚文化,近年来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粉丝在“饭圈”中进行控评、应援,以展示对偶像的喜爱从而实现自我认同与群体认同。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依附于偶像产业的“饭圈文化”经常与主流文化产生碰撞,疯狂氪金、虚假流量、无底线追星等失范现象频发。其原因在于粉丝的盲目服从、资本不良营销策略和粉丝群体价值观的迷失。“饭圈文化”的治理需要从偶像、政府、平台等方面入手,在粉丝抒发情感的同时,引导“饭圈文化”与主流文化融合,促使粉丝在理性追星中实现自我发展。 相似文献
7.
青少年偶像崇拜是一种普遍现象.偶像崇拜成为"养成教育场域"中的重要因素,是"自生性"产物与"嵌入性"内容的结合.本文根据对大中学生偶像崇拜状况的调查结果及分析,提出从偶像素质养成教育、媒体反思、学校与家庭的配合以及社会工作介入等四方促进青少年养成教育. 相似文献
8.
偶像崇拜的多维度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欣复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1(2):8-12,20
偶像崇拜始于原始图腾崇拜,是人类社会中一种排他、自大、独恋的盲目性愚妄性心理现象,偶像崇拜有有形与无形、显性与隐性、真实与虚假等不同类型。历史表明,偶像崇拜会造成巨大的不良后果,其救治之道在于培育科学怀疑和求真探本精神。 相似文献
9.
张平凤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10,(6):86-89
大家都熟知伊斯兰教禁止偶像崇拜,但伊斯兰教是否允许用文字对圣人的形象进行描述,有的学者对此并无明晰的认识。从圣训、《天方至圣实录》等中外伊斯兰教典籍,以及碑刻、宣传单等资料看,用文字描述圣容的做法,与伊斯兰教禁止偶像崇拜并不相违。在中国,用文字描述圣容的做法也已经延续了相当长的时间。 相似文献
10.
在中西文化交流过程中,基督教的传播对中国文化构型中的市场逻辑在精神层面有着质的影响.在明末清初开始的四百年的基督教文化传播历程中,天主教和新教前后相续,同儒家思想和支配结构一起,最终完成了现代文化之网的三角构型.文章以利玛窦和马礼逊这两位天主教和新教领军人物对宗教偶像崇拜问题的差异为切入点,分析了从天主教到新教的演变对中国文化构型中市场逻辑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