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0篇
管理学   2篇
丛书文集   5篇
理论方法论   2篇
综合类   18篇
社会学   10篇
统计学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1.
傅雷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文艺评论家、艺术鉴赏家。他学贯中西、兼通多艺,在文学、绘画、音乐、艺术理论等领域都有独到的见解,特别是在音乐理论方面造诣颇深。通过傅雷对莫扎特、贝多芬、肖邦三人的评论来了解他对西方音乐的理解,以此提高我们对西方音乐的认知。  相似文献   
12.
傅雷一家人     
傅敏 《中外书摘》2006,(5):45-45
著名翻译家、文艺评论家傅雷夫妇离开我们已经四十年了。看着下面的这些照片,多么温馨、多么和谐,让我们更加感怀他们的那一段平静的生活,以及他们的音容笑貌。  相似文献   
13.
在传统翻译研究转向更为广阔的"文化转向"视角的翻译研究背景下,安德鲁.勒菲弗尔论述了意识形态、赞助人和诗学形态三个要素对翻译的操纵。中国著名翻译家傅雷先生所译的《幸福之路》从出版至今一直深受读者喜爱,在中国拥有广泛的读者群。在细读译作的过程中,读者可以寻到译文为意识形态所操纵的痕迹。在译者对原文进行"改写"的过程中,意识形态的操纵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能够影响甚至左右译者的翻译过程。  相似文献   
14.
王红丽  宋学智 《社科纵横》2014,(10):134-140
本文以《艺术哲学》的不同傅译本为研究对象,从互文性角度,解读了傅雷的翻译策略,将其划分为直译加注、转化互文、规避互文和提示互文四个类型。力图揭开其初译和重译过程中选择和取舍的深层动机,并对此过程中傅雷所展现的译者主体性进行了探讨。在此研究基础上,本文尝试提出了"文化互文性"的概念,认为互文性不仅存在于文本之间,也存在于不同文化之间。  相似文献   
15.
申宇红 《社区》2010,(17):10-11
中国知识分子有许多深层的精神情结是相似的、一致的.甚至可以说,全世界有理想、有追求、有信仰的人们。内心的情结和价值体系,都有着许多的相似性。在这样一种人的心里充满了强烈的渴望、强烈的对于生命的热爱以及强烈的疼痛和孤独感。一种天生的慈爱与悲悯。  相似文献   
16.
叶永烈 《中外书摘》2010,(12):16-19
本文所述全是事实,不过,由于她再三申明,她做的那件事在当时并不想为人所知,现在依旧如此。她以为只做了一件应该做的小事,绝不愿在报刊上披露她的真实姓名。作者尊重她的意愿,本文只用“她”来代替她的姓名。“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她,一个弱女子,在那风雨如磐的年月里,悄悄地而又勇敢地做了那件事,正是生动地说明了“民心不可侮”……  相似文献   
17.
傅雷据自己的翻译经验并借用中国传统画论提出了翻译应求“神似”.其内容包括:用中文创作;译笔流畅;风格近似等.故此,“神似”应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因为它有具体内容,可用来衡量译文.而钱钟书的“化境”则为最高理想,因为“化境”有消解或解构翻译的倾向,既不可实现,也不可操作.  相似文献   
18.
给父亲洗澡     
王开林 《老年人》2013,(1):35-35
父亲曾严如霜,厉如雷,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教育哲学。我怨恨他,一度无解,直到上完大学,那口怨气才化为无形。大学四年间,父亲给我写了一百多封书信,集合在一起,虽然没有《傅雷家书》那样沉甸甸的分量,但舐犊之情丝毫不会逊色。现在我重读这些字迹漫漶的家书,竞不免疑惑,字里行间哪能觅到父亲严厉的痕迹呢?其中一封信这样写道:“……收入时有时无,资助你我自愧乏力,可庆幸者你生性勤俭,能体谅家境贫寒。  相似文献   
19.
骆明 《社区》2011,(8):14-14
又到读书好时光。再读《傅雷家书》,又一次被深深地感动了,书中的文字如山间潺潺的清溪.如蓝天中飘浮的白云.如大海上飞翔的海鸥,如无瑕的白玉,如透明的水晶。感情是那样的纯真,那样的质朴。  相似文献   
20.
鲁迅的基本翻译观可以概括为"功利翻译观",即其翻译是以有益于社会和人民为原则的;傅雷的翻译观也带有这一印迹,但他更强调为艺术而翻译。两种主导思想差异较大,但在二人的翻译目的、翻译选材、翻译方法及读者观等四个方面,也不乏差异之外的共性。从这四个方面对二者的翻译观进行对比研究,可以使我们对两人的翻译观有更加全面、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