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管理学   1篇
民族学   24篇
丛书文集   36篇
理论方法论   5篇
综合类   92篇
社会学   3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作为一种古老的文化事项,以巫术活动为中心,是原始先民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鬼神崇拜及万物有灵观念的产物。甘肃永靖地区的作为乡的典型形式,有着其独特的生存价值。本文通过田野调查,将永靖的独特仪式和表演形式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122.
正在湘西苗族土家族地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祭祀活动应算还愿,敬奉神。祈求神显圣送子送财,保佑一家平安,家发人兴,几乎每家每户都做过。"还愿"祭祀的是传说中的人类繁衍始祖母。苗家遇家人不安、邻里不和、五谷不丰、六畜不旺等灾祸,或有所愿求,经巫师卜知后,即举行酬祭典,酬还愿内容有消灾愿、求子愿、太平愿、求福愿等。在做法事  相似文献   
123.
张乡里 《东南学术》2012,(2):248-253
在先秦两汉时期,除祖先崇拜外,人们认为鬼是能为厉、为祟的害人者,而战死者属于强死者,其为害尤甚。故《国殇》一文不可能是歌颂死于战争的楚国士兵的。"殇"与"禓"古代通用,而"禓"与""异名同实,所以,《国殇》即《国禓》,也就是《国》,是楚国国家祭典中的祭之歌。对《国殇》主旨的重新认识,有助于从整体上研究《九歌》,不至于出现因误读而将其排除在《九歌》之外。  相似文献   
124.
土家族古具有悠久的历史.商周仪是的早期形态,土家族虎图腾之公、娘与商周仪之方相氏率百隶索室驱疫一脉相承,表现出土家祭演唱的作用.王母、梅常、巴虎同样以罗神娘娘、罗神公公出现于祭之中,其巴虎则为於菟,汉时,虎危害生灵,"高祖因复之,专以射白虎之事".巴虎、楚乌同引为祭演唱中的面具,以黄金四目之虎的形象和虎座飞鸟表现出土家族祭演唱的神密,致使虎图腾一辈辈衍展.  相似文献   
125.
说“傩”     
”(nuó)这个汉字,早些年,不少文人都较为陌生。现在,不仅为大多数人所熟识,而且,还有了新的发展和创造。  ,最早是古代一种驱鬼逐疫的宗教仪式。它源于原始社会的巫舞。舞者头戴假面具,手执干戚等兵器,并不时发出阵阵喝声,表现驱鬼捉魔的内容。我国最早的舞是古代的“方相氏舞”,表演者头戴一种叫“黄金四月”的面具,在巫师的指挥下,用一系列捉鬼逐灾的舞蹈语汇,表现驱邪恶、保吉祥的思想内容。总之,,是古人神圣、庄严的宗教仪式,是人与自然沟通的桥梁。  后来,发展成为一种娱乐艺术。我国西汉期间已有了…  相似文献   
126.
仫佬族舞是仫佬族传统节日依饭节还愿祭祀仪式中的舞蹈。仫佬族舞是仫佬族文化的动态载体,其既是百越原生文化因素在仫佬族文化系统中的积累与沉淀,也是中原汉文化、楚文化因素在仫佬族原有的文化基础上堆叠的产物。概言之,仫佬族舞是中原文化的跨域融合、楚越文化的潜下观照和农耕民族的生存表达多管齐下的综合产物。  相似文献   
127.
苏珂 《学术探索》2012,(7):161-164
戏作为华夏文明的一个重要分支和载体,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至今仍在许多地区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本文从戏的艺术形式,即表演、舞蹈、造型等入手,尝试探讨艺术与审美对于戏的传承与演化的功能性作用,并尝试从戏的起源与发展中,进一步分析和揭示戏的象征性的功能意义和艺术价值。  相似文献   
128.
作为文化的孑遗,愿戏至今仍存活于湘西的僻域山乡,并以其活化石的史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的关注。湘西愿戏衍生于,经历了由驱鬼向酬神到娱人的演变,表演独特,唱腔优美,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29.
湛江舞最早起源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与祭祀礼仪。湛江舞、戏、面具等均涉及到舞蹈、音乐、美术、艺术设计等交叉学科领域,具有极高研究价值。基于粤西乡间的丰富艺术调研,试从湛江服饰视角,探析湛江服饰的艺术特征、制作工艺及颜色,并做出客观评述。  相似文献   
130.
十二相面具舞,广泛流行于甘肃、四川、云南、山东、台湾等地。其中甘肃文县白马人的同类型舞,表演形态古老,有很高的文化价值,但长期以来对它的内涵及承载的文化密码,学界却语焉不详。文县十二相舞是唐代民间"十二生肖"驱疫传统的遗迹,与佛教十二时兽的关系不大,面具舞中的狮子形象与传统的十二生肖不同,体现出传承中的"变异性"特征。该舞形式于20世纪初由四川南坪传入陇南文县,而南坪目前流行的"十二相"舞与文县差别大,较文县的晚出,具有明清时期民间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