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篇
  免费   4篇
管理学   3篇
民族学   14篇
人才学   4篇
丛书文集   60篇
理论方法论   17篇
综合类   105篇
社会学   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6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广州怀圣寺元刻《重刻怀圣寺记》,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伊斯兰石刻文字之一。1940年,史学前辈白寿彝先生曾对之有所考证,1980年先生又做了补充考证。正如白先生所言,此碑“尚有待诠释和考据的地方”。拙文对碑文所涉及的部分问题做进一步研究,并沿用白先生“跋”的形式而称“续跋”,借此以表示笔者对白先生和马寿千先生的深切怀念。  相似文献   
102.
僧肇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推动佛学中国化过程中的重要人物之一。他运用大乘佛学中道空观的方法,批驳了魏晋以来玄学对有无关系的解释,以及受玄学影响的佛教内部各派对佛学“空”观的误解,继而以“空”来观照宇宙人生,建构了体用一如、境界工夫合一的中国化的佛教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103.
一、僧肇的生平及佛学思想背景僧肇(384-414年),我国东晋著名僧人,著名法师鸠摩罗什的弟子。据梁慧皎《高僧传》记载:"释僧肇,京兆人,家贫以佣书为业,遂因缮写,乃历观经史备尽坟籍。爱好玄微,每以庄老为心要。赏读老  相似文献   
104.
僧肇在《物不迁论》中对"不迁"的道理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却没有确切说明"物"的内涵与外延,这使得《物不迁论》在脱离作者的写作语境后,于论义上产生了一定的模糊性.从后世的种种注释和论著中可以看出,这种模糊性不仅造成了文意解释上的多样性,也造成了主旨理解上的分歧.从《物不迁论》原文及注疏入手,可以分析"物"这一概念的内涵及其在解释中的张力.  相似文献   
105.
用于"七七斋"仪式祝愿的文书承载着一种对亡灵转生的良好祝愿,显示出与西方净土信仰的密切联系.它们以文学为表现形式,传达汉传佛教对往生的想象。与之相似,僧传与志怪小说也传达着各自关于往生的想象,修为高深者直升天界,而凡俗之人则需要进入被称为"中阴"的过渡期,等待冥官依据其生前作为判断出罪福,而后再定转生的去向。三种文体表达了对同样的对象的想象,尽管其创作意图并不相同,在客观上却因信仰的传递产生了关联。  相似文献   
106.
释僧稠(480—560年),原籍河北昌黎,后迁居钜鹿郡廮陶县(今河北省隆尧县北、柏乡县西)。28岁投钜鹿景明寺僧实法师出家,后又跟随少林寺跋陀禅师的高足道房禅师习禅。大约在正光元年(520),僧稠接任了少林寺"寺主"的职务。天保二年(551),蒙北齐文宣帝高洋召见,僧稠北上邺都。后,帝因咨谒方便,于天保三年(552)下令在邺城西南80里的龙山之阳为稠禅师修建精舍,名"云门寺","请以居之,兼为石窟大寺主"。  相似文献   
107.
郑谷诗歌特点之一是爱僧,其表现既在他好与僧人交往,更在他写诗爱用僧字,其爱惹僧有着深刻的文化渊源。而其提出的“诗无僧字格还卑”颇有意义,对唐诗的某种审美心理和表现内容作出了总结。  相似文献   
108.
记忆、神话以及历史的消失 --以北齐僧稠禅师的资料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葛兆光 《东岳论丛》2005,26(4):20-24
以北齐著名禅师僧稠的历史记载为例,讨论“历史”与“记载”、“神话”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到历史并不等于记载,记载常常会因为某种意图而把历史变成记忆,也常常会因为某种意图把历史变成神话。但是,这些记忆和神话有时也会在时间的流逝中再度变形,甚至连同它所负载的历史一起,淹没在后来反复书写的记载中。  相似文献   
109.
李统亚 《经营管理者》2009,(23):123-123
上座部佛教指现在盛行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及我国云南省傣族地区等的佛教。一方面,由于我国云南傣族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上座部佛教在这里仍保持着原始宗教的遗风;另一方面,上座部佛教在和当地傣族相融合过程中又形成了自己一些独特的风貌。尤其在僧、寺制度这方面最为明显。本文试就这些情况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10.
明末李日华所著《六研斋笔记》,详细记载了“梵僧”锁喃嚷结东来大明的缘由与经历,然而其中错乱甚多:关于锁喃嚷结身世的记载模糊不清甚至自相矛盾;经行路线极度混乱,不合常理;所记沿途风土人情,特别是佛教发展状况不符合史实;许多细节与《大唐西域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雷同。由此可以断定:锁喃嚷结的经历大多出于拼凑与杜撰,其动机应当是利用明廷优待番僧的惯例以及明人对于西域状况的陌生,通过编造经历来提高身价,从而获得朝廷优宠。通过对锁喃嚷结行记涉及的西域历史地理及相关内容的考证,可以证明该行记内容的虚假性,并对前人对锁喃嚷结行记无批判的简单利用加以检讨。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