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06篇 |
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3篇 |
民族学 | 14篇 |
人才学 | 4篇 |
丛书文集 | 62篇 |
理论方法论 | 17篇 |
综合类 | 105篇 |
社会学 | 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篇 |
2023年 | 4篇 |
2022年 | 2篇 |
2021年 | 8篇 |
2020年 | 9篇 |
2019年 | 2篇 |
2017年 | 4篇 |
2016年 | 3篇 |
2015年 | 15篇 |
2014年 | 16篇 |
2013年 | 11篇 |
2012年 | 13篇 |
2011年 | 16篇 |
2010年 | 15篇 |
2009年 | 15篇 |
2008年 | 11篇 |
2007年 | 14篇 |
2006年 | 10篇 |
2005年 | 9篇 |
2004年 | 8篇 |
2003年 | 6篇 |
2002年 | 2篇 |
2001年 | 6篇 |
2000年 | 2篇 |
1999年 | 1篇 |
1998年 | 1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1篇 |
199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陈坚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6):58-63
"空"是佛教大乘空宗的一个核心概念,那么,究竟什么是"空"?魏晋时期,中国佛教界对之有不同的理解。以"六家七宗"为代表的"格义佛教"以"无"来解释"空",或认为"空"是"本无",或认为"空"是"色无",或认为"空"是"心无",总之是认为"空"只是"无",而与"有"无关。僧肇作《不真空论》,驳斥了"格义佛教"对"空"的这些错误理解,认为"空"是"色法"亦有亦无、非有非无的"有无间性","空"不简单地就是"无",而是由"有"和"无"共同构成的。因为构成"空"的"有"和"无"都是"不真"的,所以"空"也是"不真"的,是为"不真空"。 相似文献
112.
本文通过对<智觉禅师自行录>缘起的考辨,指出<自行录>乃廷寿自述,其剃度弟子行明记录整理,后来流通的<自行录>又经释文冲重新校订;<自行录>序言既非延寿所作,亦非文冲所写,应是行明所撰;并介绍了延寿与行明亦师亦友的特殊关系.文章还通过对<自行录>所载一百八件佛事的分类归纳分析,论述了<自行录>所体现的延寿大师的僧范形象,及其融合思想在其行持中的履践,强调了延寿理事圆融、解行并进、言行一致的高僧本色;探讨了<自行录>在如实认识廷寿融合特色方面的特殊意义,它有助于厘清延寿研究中的某些争论问题和模糊观点,如它可从延寿自行这一侧面说明禅净四料简很可能是廷寿诸多已经佚失的著述中的一个部分. 相似文献
113.
圣辉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5):36-38
一代高僧灵祐禅师为佛教界留下的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值得永远珍惜和发扬:一是《沩山警策文》,精进修行,加强道风建设;二是“老僧百年后,向山下作一头水牯牛”的牛马精神,实干兴邦;三是“顿悟”与“渐修”结合,“体用兼得”,促进佛教界的整体团结;四是“悲、智、行、愿”的菩萨行,庄严国土,利乐有情。 相似文献
114.
曹树明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7(2)
由于参与罗什的译经活动,僧肇在思维方法上完成了从玄向佛的转变,即从玄学的本体思维转向了具有非本体论特征的中观般若思维,包括中道思想、无分别观念、二谛理论、遮诠法和空的观念等.不仅如此,僧肇还用中国式的语言较为准确地表达了般若中观学的思想观念,对印度佛教的本真精神和原始义理做了一次还原的工作,从而为佛教中国化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5.
杨梅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134-140
僧制指规范僧尼行为的制度。中土僧制为僧俗共制,对中土佛教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对中土僧制产生的原因及其特点的分析,探讨其对中土佛教发展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6.
张春华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1):43-48
晚唐体诗派是宋初三大诗派之一,由九僧、著名隐士林逋、魏野、潘阆和宰相寇准等组成。受当时文坛唱和之风的影响,晚唐体诗人喜欢交游唱和,因此酬唱之作甚多,与晚唐体诗人寄赠唱和的主要是僧侣、处士和士大夫阶层三类人物。九僧与寇准、林逋、魏野、潘阆等著名人士的交往,无疑会相互提高声名,扩大整个"晚唐体"诗人在宋初诗坛的影响。对他们的交游情况作进一步的探讨,了解他们的生平事迹、社会地位、生活态度等,对于深入理解晚唐体诗人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17.
记忆、神话以及历史的消失 --以北齐僧稠禅师的资料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北齐著名禅师僧稠的历史记载为例,讨论“历史”与“记载”、“神话”之间的关系,可以看到历史并不等于记载,记载常常会因为某种意图而把历史变成记忆,也常常会因为某种意图把历史变成神话。但是,这些记忆和神话有时也会在时间的流逝中再度变形,甚至连同它所负载的历史一起,淹没在后来反复书写的记载中。 相似文献
118.
上座部佛教指现在盛行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及我国云南省傣族地区等的佛教。一方面,由于我国云南傣族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上座部佛教在这里仍保持着原始宗教的遗风;另一方面,上座部佛教在和当地傣族相融合过程中又形成了自己一些独特的风貌。尤其在僧、寺制度这方面最为明显。本文试就这些情况做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19.
曲强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59(5):162-176
明末李日华所著《六研斋笔记》,详细记载了“梵僧”锁喃嚷结东来大明的缘由与经历,然而其中错乱甚多:关于锁喃嚷结身世的记载模糊不清甚至自相矛盾;经行路线极度混乱,不合常理;所记沿途风土人情,特别是佛教发展状况不符合史实;许多细节与《大唐西域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雷同。由此可以断定:锁喃嚷结的经历大多出于拼凑与杜撰,其动机应当是利用明廷优待番僧的惯例以及明人对于西域状况的陌生,通过编造经历来提高身价,从而获得朝廷优宠。通过对锁喃嚷结行记涉及的西域历史地理及相关内容的考证,可以证明该行记内容的虚假性,并对前人对锁喃嚷结行记无批判的简单利用加以检讨。
相似文献
120.
较之一般成熟的著作,于一纸之上存有多种内容的习字文书更能呈现书写者的多元知识面貌。敦煌文献中至少有数百件充满各种习字文书的长卷,有些写卷上的诸多内容可以确认为同一人所写。这种写卷非常具有研究价值。僧人习字文书可以提供僧人多元知识面貌的横切面,借以可以考察僧人如何接受知识,这些知识和他们所在的区域社会又存在怎样的互动。敦煌文献P. 2129V《僧善惠习字文书》存有善惠所写的诸多内容,涉及到音韵、佛典、禅宗偈语、儒家经典、社邑文书等,据之可以还原出当时僧人的知识构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