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11篇 |
免费 | 42篇 |
国内免费 | 3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86篇 |
劳动科学 | 8篇 |
民族学 | 43篇 |
人才学 | 16篇 |
人口学 | 1篇 |
丛书文集 | 356篇 |
理论方法论 | 56篇 |
综合类 | 638篇 |
社会学 | 318篇 |
统计学 | 3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23篇 |
2022年 | 23篇 |
2021年 | 22篇 |
2020年 | 36篇 |
2019年 | 23篇 |
2018年 | 14篇 |
2017年 | 9篇 |
2016年 | 49篇 |
2015年 | 99篇 |
2014年 | 234篇 |
2013年 | 123篇 |
2012年 | 108篇 |
2011年 | 63篇 |
2010年 | 83篇 |
2009年 | 95篇 |
2008年 | 98篇 |
2007年 | 124篇 |
2006年 | 51篇 |
2005年 | 47篇 |
2004年 | 37篇 |
2003年 | 45篇 |
2002年 | 32篇 |
2001年 | 33篇 |
2000年 | 22篇 |
1999年 | 18篇 |
1998年 | 4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4篇 |
1994年 | 4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1989年 | 1篇 |
1988年 | 1篇 |
1987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5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为遗存至今最多的汉代建筑遗迹,汉墓建筑既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标准化营造的思想和技术传统,反映了两汉时期等级礼制的分明和发展,更承载了汉人对死后信仰的表达。汉墓建筑通过灵活运用规矩和方圆作图来完成整体平面布局的规划,方圆元素的交替使用由此成为其布局形式的典型特征。山东定陶灵圣湖汉墓作为目前发掘的黄肠题凑墓中规格最高者,其平面布局反映了最完整、最典型的以方圆元素"象天法地"的汉墓建筑布局形式,亦是汉代统治阶层依托于墓葬建筑的最高信仰表达。使用此种布局形式,汉墓建筑既完成了对"天圆地方"宇宙观在直观形式上的仿拟,更借由方圆作图和比例上的契合达成了"象天法地"进而"交通天地"的意义赋予。正是这种建筑布局上的精心仿拟——所谓"规天矩地"——作为一套庞大、严密、规整的象征体系,参与架设起汉墓的神圣仪式空间。 相似文献
2.
在王船山的晚年著作《庄子解》中,"浑天"被指为庄子全部思想的灵根,它可虚可实、运化不息:虚即为充塞宇宙的无形之气,化而为物则为有形之实,是一个时间上无始终、空间上无内外的本体论或宇宙论概念。以"浑天"为基准,船山分判了庄子与以虚无为本的老子之学,认为庄出于老而高于老。从思想关系看,"浑天"说与庄子的气化流行、时空无限以及张载的"太虚即气"思想都有内在的亲缘性。正是基于这种双向亲缘性,同时由于"浑天"是一个兼括天人、有无、形上形下的最高概念,具有强大的理论包容性和广阔的弹性诠释空间,船山用它较为顺畅地消融了庄儒的思想差异,乃至达成二者的视域融合和思想会通。 相似文献
3.
孟荀二分,可谓传统儒学的基本格局,相分自然相争。作为当代儒学学术之近源,宋明儒学之主流一方面奉孟学(性善论、自律、内在论)为正统,另一方面斥荀学(性恶论、他律、外在论)为异端,极力强调孟、荀在人性论等方面的重大分歧。流波所及,以牟宗三为代表的"当代新儒家"继续坚持上述判分,甚而在宋明儒学内部进一步严判正宗与别子,以至朱熹等宋明主流儒者思想中的"他律"因素无处遁形。但跳出宋明传统及其当代余绪,现当代的学术史研究者们则越来越倾向于将孟、荀等量齐观,并进而触及到了一个极具理论雄心与学术史抱负的重大课题:能否找到坚实的学理根基统合孟荀?进入21世纪以来,直接或间接涉及"孟荀之争与统合孟荀"的学术探讨,在汉语儒学研究界持续激荡。其中,李泽厚先生于2017年提出的"举孟旗,行荀学"宏论,再度挑动了学界敏感的神经,引发了关于孟荀关系的新一轮研讨热潮。大而言之,"孟荀之争与统合孟荀"事关"四书与五经关系之重估""儒家道统再定义""天人关系重思考""政治与道德关系再厘定""古今中西关系再协调"等等一系列重大议题,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有鉴于此,本刊特推出郭沂、刘悦笛、梁涛三位先生的一组笔谈,冀望推动学界进... 相似文献
4.
孟子的超越观念并非"内在超越",而是继承了孔子"外在超越"的神圣之"天"。这根源于孟子的问题意识,即对人民水深火热处境的关怀所引出的对政治权力的批判,由此导出"规训权力"的根本宗旨。这在逻辑上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第一是规训者的确立,他必须具有对于权力的价值优越性,于是孟子树立了拥有"天爵"的"天吏"即"王者师"形象,而这又需满足以下第二、第三两个条件;第二是规训者的先天资质,即必须具有与权力者同等的天然禀赋,于是孟子创立了"天民"心性论(这是诱发后儒内在超越转向的根由),在人性层面上破除社会等级观念;第三是规训者的后天资质,即必须是同类中的优异者,以保证其规训资格,于是孟子建构了"劳心劳力"论与"先觉后觉"论及境界功夫论。以上三个条件的共同的支撑条件,则是必须坚持超越之"天"的外在性与神圣性。但上述这一切却与孟子的君臣伦理和臣属意识相矛盾,使其"得志行道"的理想沦为幻象。 相似文献
5.
汉语—思想秩序既是汉语哲学新开辟的视野,亦成为其重要的论域。上古汉语精神世界就是在这种双重意义下作为研究对象而被厘定和追复出来的。这个精神世界由神灵系统和心灵系统组成。在汉语—思想秩序的论域,上古汉语精神世界属于研究的个案,但关于这个精神世界的研究却是体系化的,关于神灵和心灵两个系统的研究也同样如此。在上古汉语文献中,从人(魂魄)、鬼、神到帝或天形成一个连续的、等级的神灵系统。指称神灵的核心词语与上古汉语主流观念之间形成系统的内应和响应,这些核心词语的更动造就了观念相应的变化。在这个系统中,至上神从帝到天的演变,不仅导致心灵系统取代神灵系统成为精神世界的主导,而且也造就了人与至上神关系的根本变化,这就是从帝不与任何生人交通的绝对自由状态,转变到天与民直接交通并回应民之吁求的互动关系。天成为万物的原则和规范的根据和来源,而这就奠定了精神世界和社会的秩序确定性。诸如神、精和灵及其复合词的起源以及其指称和意义的拓展,既表明神灵系统的起源和形成要早于心灵系统,亦展现了神灵系统词语与心灵系统之间词语的对应、共享和通用。这种关系同时也说明了精神世界的内在一致性以及神灵系统和心灵系统具有共同的本原。 相似文献
6.
楚汉战争是我国历史上影响最为重大的战争之一,关于这场战争胜负的原因,史学界比较流行的观点有用人说、刘邦项羽性格素质说和地理因素说。但究其深层次的原因,则在于两大集团对于当时社会各阶层利益诉求的回应。项羽在主持分封时损害了旧贵族和豪杰出身的义军领袖利益,导致他们起兵反叛。又不能分利与士,失去士阶层的支持。他完全忽略底层民众的利益诉求使他丧失民心,无法建立巩固的根据地。最终陷入各种势力的联合剿杀,兵败而亡。而刘邦则相反,他不仅"饶人爵邑",与士同利,赢得士阶层的支持;又顺应民意,废除秦之酷法苛政,并把秦之苑囿园池与关中民耕种,与民同利,赢得关中民心,有关中作根据地,这是其取胜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7.
本文为“伏羲学”系列论文之一。作者运用遗传学、考古学、文献学三重证据,论证了上古华夏区域四大族群的不同文化特征:西部伏羲族是唯一的彩陶族,东部黄帝族、东夷族、南蛮族是三支玉器族。进而根据百年考古出土的大量彩陶纹样,论证了公元前6000年伏羲族在祖地甘肃天水大地湾历法“开天”,伏羲支族在先仰韶-仰韶-龙山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2000年)东扩“辟地”,伏羲族历法和彩陶随之东传到东部三支玉器族。龙山末期(公元前2000年)黄帝族南下入主中原,征服伏羲族、东夷族、南蛮族,建立夏朝。 相似文献
8.
9.
要真正了解李渔戏曲,全面了解李渔其人,就必须“知人论世,”通过李渔生活来把握其戏曲。深知李渔创作之旨的胡山评李渔的喜剧是“其旷漆园也”。也就是说李渔的喜剧创作就是要传达他的“漆园之旷,”像庄子一样旷达、超脱的思想。实际上,“漆园之旷,”既是李渔生活中享乐主义的根源,又是他喜剧创作的灵魂。当然,作为一部人间喜剧,《奈何天》所传达的“漆园之旷”与《庄子》所表达的旷达超脱毕竟还有明显的不同。 相似文献
10.
<庄子·渔父>篇提出"法天贵真"的思想,追求自然无为、超脱世俗之情.李贽<童心说>主倡"真心",批判社会之"假",以尊重个人性情欲望为出发点,追求"八世"之"真",使"童心说"对<庄子>"法天贵真"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从<庄子>到李贽,尚"真"思想表现出一条由"无我"到"社会之我"再到"个体之我"的轨迹,从中不难发现随着社会的发展,个人的主体意识也逐步增强,民主意识渐趋觉醒,个人对社会的依附日趋削弱,社会对个人的束缚也在逐步减轻.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