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74篇
  免费   100篇
  国内免费   11篇
管理学   37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44篇
人才学   10篇
丛书文集   1268篇
理论方法论   143篇
综合类   1622篇
社会学   56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59篇
  2021年   70篇
  2020年   92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65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128篇
  2014年   162篇
  2013年   137篇
  2012年   155篇
  2011年   209篇
  2010年   198篇
  2009年   173篇
  2008年   229篇
  2007年   209篇
  2006年   169篇
  2005年   164篇
  2004年   178篇
  2003年   129篇
  2002年   110篇
  2001年   89篇
  2000年   96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如今,"国学"已经走进现代教育课堂,其中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更是以其"经世致用"的特点熠熠生辉,儒学注重道德的提高和礼仪的完善,以及法制的健全.这不仅对几千年前的先秦社会有价值,同样适用于当今社会,尤其是少年儿童.  相似文献   
152.
作为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在中国历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儒家文化体现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他的道德教化、注重人本的思想、无论在过去还是现代都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孔子的核心思想体现为道德教化,经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分别体现其尚中、贵和、德政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用道德和礼教作为治理国家之本。完备的政治见解和卓越的政治品格是孔子孜孜追求的治国安邦的德政方针。  相似文献   
153.
儒、佛、道三教是长期活跃于中国封建社会的三支主要思想力量,佛教的传入对于道教和儒学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三教之间虽然互有矛盾,但是三教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相互发展,不管是在思想上还是在行为上,对于中国的历史上很多帝王的统率平民和管理臣下都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4.
《老年世界》2014,(17):46-46
儒家历代重要代表人物1885年(清德宗光绪十一年)熊十力生。当代新儒学主要开宗人,援佛入儒,建立新唯识论的哲学体系。著有《新唯识论》。熊十力与梁漱溟、牟宗三、冯友兰、方东美、唐君毅、张君劢、徐复观并成为“当代新儒学八大家”。1968年卒。1887年(清德宗光绪十三年)张君劢生。认为现代儒学“应以德、法二者相辅而行,为今后学术发展之途径”。1969年卒。  相似文献   
155.
东亚各国的儒学研究倾向于围绕本国所受影响范围进行展开。可是,单单以各国儒学为基轴而扩展的研究是不充分的,还需要从一开始就跟进把握东亚儒学的整体状况。因此有必要存在两种儒学史。一种是以各国为基轴的儒学史,另一种则是一开始便着眼于东亚全体来书写的儒学史。各地的儒学深受中国的影响,即从中国单向地传往各地,而非相互交流影响。各地的儒学之所以独立性强,是受到了各地域国家意识较强的影响。而儒学的“天下”本来是指世界整体,并非某一个国家。在日本有言论称日本为“天下”,把日本看作一个世界,即各个国家是一个个不同的世界,而这多个世界又包含在以中国为中轴的大世界当中。在这里各个国家处于“生态隔离”状态。儒学使用的概念能够包含多样的内容,各国才能利用它的特性来构筑本国特有的思想。日本特有的思想感受性能够获得表达方式,是以中国儒学为基础才得以实现的。值得重视的是,在东亚地区,儒学是基础素养,儒学形成了文化知识的共同基础。现在我们应该做的是:首先,通过系统理论地说明东亚儒学的历史存在意义,使之与西欧思想相对化;其次,要系统理论地说明儒学在多样社会中具有明确的存在意义。  相似文献   
156.
哲学诠释学从人类此在存在的有限性和历史性出发,把文学作品视为自律性、表现性和真理性的存在,提出文学文本只是一个“半成品”的解释概念,认为文学作品的美只是邀请人们进入艺术经验的“请柬”。只有在诠释学理解事件的时间性过程中,文学作品的意义和真理经验才能得到实现,文学作品的本体论存在方式才能得到理解。在某种重要意义上,哲学诠释学改变了传统的文本概念,拓展了文学理解和解释的诠释性空间。但它完全否定作为文学诠释活动重要维度的作者意图阐释和形式结构分析也是值得商榷的。  相似文献   
157.
过去批判儒家时,往往有的曲解与误解。本文对传统儒学的德目忠孝节义,根据儒家的重要论述,进行新的解释,希望恢复本来的意义,因而解除过去留给人们的误解。  相似文献   
158.
文章从所谓文化保守主义视角对当代各种思潮进行了初步描述.在对反传统思想的分析中,对刘泽华教授的"王权主义叙事"模式提出了质疑和批评,认为这一叙事实际是把法家的王权主义强加在儒家头上,既不符合历史事实,也无法达成对传统文化的真正理解,甚至与刘自己提出这一理论的初衷即反对专制主叉也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159.
伽达默尔认为某个传承下来的文本成为要解释的对象,这意味着该文本对解释者提出了一个问题,理解一个文本就是理解文本提出并试图回答的问题。这里的"问题"既不是古典哲学家的"永恒的问题",也不是教育学、修辞学上的"虚假问题"和"空的问题",它是那种呈现自身并因而可以从其意义起源处获取其回答模式的"真正问题"。问题开启了所问事情的"方向的意义",使被问之物、进而使文本具有处于创生性意义的悬而未决状态。要想对这一问题有所理解,解释者则必须在自己的视域内重构该问题。  相似文献   
160.
俄文版<孔子的(四书)>的出版,折射出中国儒学在俄罗斯流传的印记.中国儒学在俄罗斯的传播过程是儒学作为一种"学术文本"与"思想体系"在俄罗斯的"生长"和"本土化"的过程,它经历了从热潮到低潮再到热潮的演进阶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