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94篇
  免费   124篇
  国内免费   10篇
管理学   35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44篇
人才学   9篇
丛书文集   1238篇
理论方法论   137篇
综合类   1605篇
社会学   55篇
统计学   3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52篇
  2022年   54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69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39篇
  2017年   64篇
  2016年   59篇
  2015年   128篇
  2014年   162篇
  2013年   137篇
  2012年   155篇
  2011年   209篇
  2010年   196篇
  2009年   165篇
  2008年   228篇
  2007年   209篇
  2006年   169篇
  2005年   164篇
  2004年   177篇
  2003年   129篇
  2002年   110篇
  2001年   89篇
  2000年   96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71.
黄小洲:关于Hermeneutik的词源学问题,您在《诠释学——它的历史与当代发展》一书中说,这个词源于赫尔墨斯(Hermes)这个信使之神,赫尔墨斯的任务是向人传递诸神的消息和指示,因而Hermeneutik就包含理解、解释和翻译的意思,它是一种语言转换工作,化陌生为熟悉.到目前为止,您还在坚持这个观点吗.  相似文献   
172.
儒家哲学在汉初成为中国的官方哲学之后,随着道教的成立和发展以及印度佛教的传入,在中国的哲学史上逐渐的形成了儒释道并行发展的现象。由于佛教哲学和道教哲学在本体论上的地位高于儒学。为了儒学的复兴,张载建立了他的太虚即气的本体论。本文通过对探讨儒家本体论在隋唐之后的缺失,以及张载在本体论方面对《周易》和佛教思想的学习进而审视其在儒学复兴中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73.
十六国时期,少数民族的统治者或出于巩固新生政权的需要,或从内心仰慕先进的文学艺术,积极接受各族尤其是汉族的文艺成果,在儒学、文学、玄佛等艺术审美层面取得了较高的成就。十六国各族在与其他民族艺术审美的交流、碰撞和融合中,逐步完成了其文艺接受的历程。  相似文献   
174.
叶国良 《文史哲》2012,(4):102-107
阮德达是活跃于19世纪后半叶的越南儒者。在此之前,阮朝第二代皇帝明命大力提倡儒学,施政理念与政治制度也效法清朝。虽然在明命崩逝后,越南实质上已沦为法国的殖民地,然而儒学仍在社会上及人心中占有重要地位,阮德达即是彰显儒学的重要学者之一,其儒学思想反映当时价值观的一个面向。通过对阮德达所著《勤俭汇编》及《南山丛话》二书的讨论,可以探知阮德达对人之所以能成德的条件之灼见,结合其前其后的越南学者的见解,可以观察当时的越南儒者如何看待社会的变化和传统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5.
《文史哲》2012,(3):2+169-170
<正>"《十三经注疏》整理与研究工程"是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规划的重大科研项目,规划的设计者是杜泽逊教授。工程包括三个部分:一、《十三经注疏汇校》;二、《十三经注疏》点校通行本;三、《十三经注疏》专题研究。全部工  相似文献   
176.
《文史哲》2012,(6):2+169-170
<正>"百年儒学精华系列·孔孟荀编"是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重大科研项目,项目的设计者为颜炳罡教授。2012年7月18日,"百年儒学精华系列·孔孟荀编"项目启动仪式在山东大学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高度肯定了该项目的学术价值与意义,并就项目的实施提出了建设性意见。这是继"《十三经注疏》  相似文献   
177.
2011年12月3-4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和韩国高等教育财团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国学院、孔子研究院和亚洲研究中心共同承办的"国际儒学论坛2011——儒家的修身处世之道"学术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隆重举行,这是连续召开的第八次国际儒学论坛。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贺耀敏、日本早稻田大学原校长西原春夫、  相似文献   
178.
汉末至东晋,荆、江地区的儒学传统是“兼容博宗”、“慕通义理”,传统观念中“仕”与“隐”的对立一度趋于淡化。在这种文化背景下,陶渊明的思想也由先秦“原儒”的“复古”发轫,沿着“黄唐”之情一路衍生开来,在对“真淳”之世的追忆中寻找着“任真”与“守志”的平衡。  相似文献   
179.
杜维明对贯彻新儒学三期的儒学宗教性问题进行反思,指出以西方话语为背景展开的新儒学研究等于是将儒学客体化,而儒学的真实问题以及精神特性就在这种主客二分的思维中消隐了。杜维明放弃了从终极存在的角度追问儒学宗教性的思路,回归人自身,从儒学中寻找人对于终极存在的体验,提出儒学独特的认知方式--“体知”。由此得出的结论是,儒学的宗教性在于对终极存在的肯认与追求。  相似文献   
180.
牟宗三以康德实践理性解说儒学是一错误思路。"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谓理也,义也",表明孟子以共通感论述理义来源,"理义之悦我心,犹刍豢之悦我口"两用"悦"字,证明应当以直感判断力解说孟子。分析朱子、阳明的一些言论证明以直感判断力解说儒学则若合符节;并引述康德关于判断力的相关学说、伽达默尔对康德的批评支持上述论点;从而主张,中国道德哲学宜以直感判断力来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