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65篇
  免费   186篇
  国内免费   29篇
管理学   252篇
劳动科学   12篇
民族学   93篇
人才学   74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953篇
理论方法论   282篇
综合类   2717篇
社会学   496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83篇
  2022年   86篇
  2021年   124篇
  2020年   116篇
  2019年   104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117篇
  2016年   125篇
  2015年   199篇
  2014年   359篇
  2013年   309篇
  2012年   352篇
  2011年   409篇
  2010年   347篇
  2009年   396篇
  2008年   456篇
  2007年   370篇
  2006年   333篇
  2005年   301篇
  2004年   229篇
  2003年   241篇
  2002年   230篇
  2001年   160篇
  2000年   150篇
  1999年   76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36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891.
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坚持现实政治的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立场,被迫同美国进行的一场正义战争。抗美援朝战争符合儒家战争伦理的正义原则。具有正当的理由和正当的意图,体现了法律和道义上的正义性,是一场有限的战争,是中国所考虑的最后手段,体现了正义战争的区分原则、保护原则和人道主义原则。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根源在于其正义性。  相似文献   
892.
893.
儒家天人合一、民胞物与、仁民爱物、各得其养的思想有着强烈的生态意识。儒家的生态意识与现代生态伦理学有很多相通之处。儒家的生态意识对于我国当前贯彻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894.
民国时期的孟子学,相较于其他时代,较为薄弱,但也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传承创新、融合中西。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用时代思想对传统命题进行新的诠释;随着现代学科体系的转变,开拓出许多新的研究领域;以孟子思想为重要学术资源,构建新的哲学体系。在孟子学的背后,是民国知识分子应时代之变,促进传统学术与传统文化现代转型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孟子思想也在这些努力中重新焕发生命活力,成为现代社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895.
传统儒家“德教”思想提出于春秋战国时期,确立于西汉时期。它以“人性本善”作为理论依据,强调“德教”的重要性与社会作用,提出了“德教”的基本要求与道德规范,“德教”的宗旨与目标,德教的体系与方法等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一体系虽然具有明显的历史局限性,但其中所包含的很多合理的、积极的成分,仍然值得当代社会的人们去继承与借鉴。  相似文献   
896.
儒家理想人格略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儒家哲学本身是人学,对天人关系的论述,对人性问题的揭示,对道德伦理的设定,其最终落脚点皆旨在解决理想人格的构建问题。儒家将理想人格区分为圣人、贤人、君子以及仁人、大丈夫、成人等不同的层次序列,并赋予每一种人格以不同的内涵。儒家与道家同为中国传统文化主干,关于理想人格的设定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儒家理想人格实际上也是一种道德人格,道家理想人格则表现出了明显的非道德倾向;儒家理想人格是一种人伦人格,道家理想人格表现为一种非人伦人格;儒道理想人格皆具有自由的属性,但儒家理想人格是一种道德世界的自由人格,道家理想人格是一种自然世界的自由人格。  相似文献   
897.
论"良知坎陷"与"转识成智"--兼论20世纪的新儒家与新道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儒道两家尽管经过历史的融合,他们之间的精神脉络却并没有完全同一化.新儒家与新道家的学者对此都有高度的敏感与自觉.不过,两者之间的分际往往被忽视.本文旨在通过对新儒家与新道家的比较研究,表明两家在现代情境下的差异仍然是显著的.对于科学文化的吸收与改造方面,同样根柢传统的新道家的视野与思路较之新儒家更开阔、更合理.  相似文献   
898.
899.
读书识人     
张光茫 《社区》2011,(32):6-6
国学大师熊十力,平生致力于佛学、儒学研究,是新儒家的开山祖师。他的弟子牟宗三、徐复观、唐君毅都是当代大家。  相似文献   
900.
从战国至秦汉这一长时期的风俗观,概念上以道、法、礼、俗为四重结构,以道、礼、法来衡量风俗之良善与否,儒家最为关注风俗。西汉儒家认为当时最重要的风俗特征,一是民众逐利竞财而轻义,二是官吏多为欺谩而善书的刀笔之吏,内在的人性与外在的制度环境共同造就了当时的社会风俗。汉儒试图以礼乐更化之,礼乐的雅正也是风俗良善与否的标准。以文质论风俗,不论是出于现实的考虑即汉初所谓的周文之弊,还是出于理论本身的侧重,移风易俗的目的是返归于质。但越强调质的优先性,就越削弱历史循环结构的合理性。进而言之,法家以法作为标准,以赏罚作为手段来齐一风俗;道家反对一风俗本身,无为而治;儒家认为他们对于风俗的改善于事无补,甚至形成恶性循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