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26篇
  免费   240篇
  国内免费   37篇
管理学   145篇
劳动科学   3篇
民族学   226篇
人才学   47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2325篇
理论方法论   318篇
综合类   3798篇
社会学   239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108篇
  2022年   118篇
  2021年   170篇
  2020年   160篇
  2019年   117篇
  2018年   62篇
  2017年   124篇
  2016年   137篇
  2015年   217篇
  2014年   376篇
  2013年   330篇
  2012年   421篇
  2011年   457篇
  2010年   458篇
  2009年   462篇
  2008年   552篇
  2007年   491篇
  2006年   432篇
  2005年   359篇
  2004年   299篇
  2003年   304篇
  2002年   251篇
  2001年   198篇
  2000年   196篇
  1999年   99篇
  1998年   53篇
  1997年   44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4 毫秒
41.
《现代妇女》2005,(10):54-55
《神奇四侠》;《绝密飞行》;《神话》;《风流人物名人志》……  相似文献   
42.
梁武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位很有名的奉佛君主,并且在位期间曾经发动并组织了针对范缜《神灭论》的大规模批判。然而,关于梁武帝所主张的神不灭论,以往的研究较少从梁武帝自身的佛学和儒家思想背景出发来加以深入考察;而如果联系梁武帝的《立神明成佛义记》,就会发现其神不灭论的真实意义在于强调因果理论,并以此在伦理教化方面融合儒释二教,因此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3.
《冬天的故事》中隐含的另一个神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莎士比亚《冬天的故事》中所隐含的狄俄尼索斯神话的分析,探讨了该剧所表述的对充满灾难的悲剧人生深刻而达观的看法.  相似文献   
44.
某种意义上 ,现代语义中的神话只是原始神话的语言形态。要科学地认识和理解人类文化之源的神话 ,仅仅着眼于神话的语言形态是不全面的 ,甚至是非本质的把握方式。文章尝试从本文与文本两个视角探讨神话定义 ,在艺术本体、传承主体、文化功能和思维机制等四个层面上重新阐释神话的本质属性 ,认为神话具有多维性、民族性、神圣性和不自觉性  相似文献   
45.
文章从政治的视角考察了汉魏文学 ,辨析了汉魏时代儒家诗教、文的自觉等理论问题 ,勾勒了汉魏文学与政治的流变态势和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46.
47.
安子  一心 《女性天地》2006,(10):4-7
最近媒体上有报道说,现今日本女性的择偶标准从“三高”变成了“三低”,即择偶对象由高学历、高收入、高职位的男性变成了低姿态、低风险、低束缚的男性。所谓低姿态,指懂得尊重和珍爱女性;低风险,指行事正直、不风流;低束缚,指能给女性适当的空间。而在“女人喜欢什么样的老公  相似文献   
48.
巫术是人类文明的起源,同时也持久地存在于人类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即使在现代社会,巫术也仍然以 活的形态存在,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地的民族心理和思维方式。在中国,巫术影响着中国民众民间信仰。巫术的 思维方式使得中国民众把宗教理解成巫术,理解成获取实利的手段,维护着儒家的强势伦理。  相似文献   
49.
收录在《广弘明集》中梁武帝所作的《孝思赋》,从内容上看是一篇宣扬儒家孝道思想的文学作品,然而,唐代道宣法师却将其当作弘扬佛法的护教文献加以收录。这一现象表明,中国佛教试图在伦理方面实现与儒家传统的融合,实现佛教伦理的本色化。在梁代,中国僧人从理论和实践上都试图体现佛教对儒教孝道的包容,而梁武帝将奉佛与尽孝结合在一起,更是实现了在道德教化上的儒释共弘。对孝道的吸收,突出的表现了中国佛教的本土伦理特色。  相似文献   
50.
蒲松龄在《聊斋》中积极鼓励士人“弃儒从商” ,但他仍持“右儒左商”的态度 ,“从商”的目的仅仅是士人为了摆脱自身的穷困 ,尔后重新实现“儒业”的理想。蒲松龄主张儒商在经商活动中不失“儒家品德” ,这无疑寄托着作者的理想。《聊斋》中对“儒商”的致富过程叙述过于简略 ,看不到“儒家品德”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这是作者毕生投身举业而缺乏商业活动经历的缘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