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5616篇 |
免费 | 594篇 |
国内免费 | 163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1797篇 |
劳动科学 | 109篇 |
民族学 | 246篇 |
人才学 | 548篇 |
人口学 | 28篇 |
丛书文集 | 7783篇 |
理论方法论 | 1326篇 |
综合类 | 12514篇 |
社会学 | 1933篇 |
统计学 | 8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93篇 |
2023年 | 357篇 |
2022年 | 399篇 |
2021年 | 590篇 |
2020年 | 576篇 |
2019年 | 641篇 |
2018年 | 289篇 |
2017年 | 580篇 |
2016年 | 691篇 |
2015年 | 1125篇 |
2014年 | 1728篇 |
2013年 | 1352篇 |
2012年 | 1516篇 |
2011年 | 1604篇 |
2010年 | 1422篇 |
2009年 | 1572篇 |
2008年 | 1806篇 |
2007年 | 1518篇 |
2006年 | 1338篇 |
2005年 | 1244篇 |
2004年 | 1189篇 |
2003年 | 1146篇 |
2002年 | 1101篇 |
2001年 | 881篇 |
2000年 | 617篇 |
1999年 | 342篇 |
1998年 | 204篇 |
1997年 | 182篇 |
1996年 | 95篇 |
1995年 | 55篇 |
1994年 | 38篇 |
1993年 | 27篇 |
1992年 | 17篇 |
1991年 | 15篇 |
1990年 | 12篇 |
1988年 | 5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5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生态文明要解决的最根本的问题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问题,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提出意味着人的交往实践目标和方式的根本性调整.从把握生态文明价值观与交往实践观的结合点入手,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体现的是主体-客体-主体的关系.在当代,这一理论要求我们致力于构建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生态关系.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创造出了三重评价机制,即自我评价、对中介客体即生态环境的评价、主体际互相评价.三重评价机制是评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交往实践观应用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中,我们的生态文明建设才不会迷失方向,才能够更好地整合社会的各种关系,实现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一代与下一代的和谐,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 相似文献
12.
俄罗斯是一个有着深刻宗教情结的民族.东正教作为文化现象和意识形态,深深根植于俄罗斯民众的意识里,浓浓地融入俄罗斯民族的精神中,深刻地影响着俄国的历史与现实.为实现国家统一并加强皇权,以君权神授为宗旨的基督教作为最有力的思想武器被罗斯统治者"请入"罗斯.至此,无论是在鞑靼蒙古人入侵时期,还是在第一、二次卫国战争等俄苏历史的紧要关头,俄罗斯东正教均发挥了其社会整合与道德教化作用,并在促进国家统一、弘扬爱国主义传统、凝聚民族精神、规范民众道德和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而重要的历史贡献.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的环境问题十分严重,其主要原因之一是人们缺乏环境伦理道德观念而造成的人为破坏。文章阐述了环境道德的由来,并对当前我国存在的种种环境道德失范现象及其产生原因进行了分析,同时提出加强环境道德建设的对策构想。 相似文献
14.
15.
杜维明以哲学人类学的视角对儒学作出“创造性阐释”,把儒家哲学阐释为一种哲学的人类学。认为儒家的人性自我的实现除了需要内在主体在自我修养中不断深化外,还需要在外在人际关系的层层拓展与交互作用中进行创造性转换。但这种“创造性阐释”方法仅仅是观念的诠释,既不符合儒家思想的本意,也缺乏历史条件的支撑,更不可能在现代社会中实现创造性的转换。 相似文献
16.
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体现了商业文明导致道德的约束力衰退,而道德的约束力衰退又导致社会契约被轻易滥用的情况。商业文明形成了人们以实利为单一目的的价值取向,巴珊尼欧、夏洛克和安图尼欧就代表了这种价值取向。在这种价值取向的影响下,道德的约束力急剧下降,巴珊尼欧、安图尼欧以及其他基督徒都做出不符合本教教义的言行。在渎神盛行的年代, 相似文献
17.
耻辱观是衡量社会赏罚总体效用的标尺,也是个体内部自我调控的精神力量。探讨其与道德下限的关系并作出差异化处理,是对当今耻辱观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的理论探索。 相似文献
18.
徐新平 《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2):34-39
面对新闻界近几年出现的种种道德失范现象,人们在忧虑、困惑的同时,大多从新闻道德规范化、制度化方面提出了种种方案和对策.其实,媒介道德建设只靠道德规范的完善与落实是不够的,还要靠记者个体德性的养成及在道德实践中的自觉,只有逐步实现规范和德性的双重到位,才能摆脱媒介伦理的困境.而中国传统的记者德性伦理所提倡的公平正直、责任意识、维护真实刚毅不屈、坚持真理始终不渝、独立不倚、诚实、勤勉、廉洁、纯洁等种种品德,有助于我们认识记者的德性培养在新闻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既可以促进当今新闻道德规范的充实与改进,还可以为当代记者的德性修养提供一定的参照. 相似文献
19.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