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7篇
民族学   5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16篇
理论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187篇
社会学   10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21.
将<淮南子>置于儒道二家对生死问题不同认识的背景下,从本体论和气化的角度对<淮南子>的生死观进行了深入系统的考察,揭示其生死关系的内涵.通过与老庄生死观的比较,阐释了<淮南子>在生死现上对道家尤其是庄子生死思想的基本继承和发展.在对待事生与事死关系上,<淮南子>结合现实需要积极吸收儒家仁义道德观念,显示出融合儒道的思想特色.  相似文献   
122.
"天皇"这一提法虽然在7世纪才正式产生,但是天皇观念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和民族思想特征在日本本土却早已产生。天皇观在其形成过程中,自然受到儒教、佛教、基督教等外来思想的影响,由于受当时的政治因素、社会思想意识等制约,天皇观也表现出受容和排斥等多重方式。从圣德太子时代对儒教思想的大量吸收到江户时代的大力提倡,明治维新以后转向对西方立宪政治思想的引进的过程中,天皇观都表现了其自身极大的灵活性。正是基于这一灵活性,天皇观才表现出了顽强的生命力,成为贯穿日本民族政治主体的核心思想,从而保留了它的主体性特征。对这一主体性特征的具体和确切的把握,对研究日本民族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3.
地域文化与文学传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和影响着作家的创作。在齐鲁文化的映照下,张炜小说即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齐鲁大地的自然地理风貌使张炜小说为大自然而歌,儒道互补的齐鲁文化传统影响着张炜小说的内容和内涵,齐鲁民间文化资源为张炜小说注入了活力和美感。  相似文献   
124.
本文试图利用较为全面的史料,即使用官修及私修史书、笔记、文集等各种文献资料,与道书记载相互考证,以梳理晚唐两宋时期龙虎山天师道的发展脉落。全文以龙虎山天师世系为中心,围绕龙虎山天师道的起源;二十四代天师张正随是否受封真静先生;二十六代天师张嗣宗与龙虎山天师道的一度中衰;北宋天师谱系的混乱及其原因;虚静先生封号是否世袭;南宋龙虎山天师道的统领三山符箓及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的作用等几个重要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25.
在金庸的小说世界里,儒、道、佛等中国宗教文化传统只是作者上演现代'生命之舞'的舞台。金庸小说的成功在于以'入世'与'出世'的生命冲实为背景,构筑了一种艺术张力关系。小说的真正特点在于通过对作为一种'性的宗教'的爱情神话的生动描写,表现了对自由生命的信仰。  相似文献   
126.
陈德献 《殷都学刊》2011,(3):153-156
在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中,对后世中华文化的流变产生重要而深刻影响的,当推由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和由老子创立的道家学说。李泽厚认为两种流派虽有相对立的成分,但从精神上来说,儒道两派并不是全然对立,而是道家做了儒家对立的补充,儒道互补是两千多年来中国思想的一条基本线索。本文从审美的人生态度、人格理想、审美趣味三个方面,具体深入探讨了李泽厚先生"儒道互补"美学思想的内涵。  相似文献   
127.
蔡清为明中后期福建朱子学的代表人物.其工夫论也吸纳了道家、道教思想,以静、虚为本,将朱子的工夫论推向深入.这源于儒学自身的发展轨迹以及蔡清个人的学术经历等多方面原因.但蔡清是在坚持朱子学的立场上吸收道家、道教思想内容的.蔡清工夫上的特点表明了朱子理学尤其是闽中理学在明中后期的深入与转向轨迹.  相似文献   
128.
葛洪思想典型地表现了儒道互补的特征,而且他是自觉地主张"尚博",自觉地做到儒道兼采。他认为儒道两家是各有分工,各有利弊的,两家必须互相补充。把儒家思想运用于社会领域,才能使社会安定。国泰民安,正是葛洪所追求的最高目标。  相似文献   
129.
曹植儒道兼具的独特人格魅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曹植是建安时期成就极高的作家,诗赋文不论数量还是质量,都堪称当时之冠。他的思想个性和文学作品,饱含道家的超脱与飘逸,又蕴含了儒家的昂扬向上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形成了他逸气纯、骨气高的独特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130.
中国的儒、道诗学发源于阴阳文化传统,是一种与宇宙观念紧密相关的诗学形式.一般说来,阴阳观念对中国诗学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中国的诗学理论将看上去极为不同的两种文化类型相并存,即张扬阳刚之气的儒家与崇尚阴柔之美的道家构成了中国诗学传统的阴阳两极,并在整体上维护着中国文化和文学的平衡发展;二、儒、道两家在历史史观与价值取向上截然相反,但在艺术观念方面却都是以"中和"、"和谐"为其至上的境界;三、儒、道两家在艺术上尽管都以"和谐"为上,可由于两者是在"道"的不同层面与范畴内谋求发展,所以在思想领域内又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分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