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8篇
  免费   7篇
  国内免费   3篇
管理学   7篇
民族学   5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16篇
理论方法论   11篇
综合类   187篇
社会学   10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王凤霞 《齐鲁学刊》2003,(3):105-107
相人术作为一种预测方术在中国古代典籍中留下许多记载。通过对人的外貌神情、举止言谈的观察 ,从而推断出人物的内心世界 ,儒道两家在文学作品中都有所表现。儒家遵照其“有诸内则发诸外”的原则 ,认为人物的美与善具有内在的联系 ,二者经历了由分离到重合的演变过程。道家则以美与善的巨大反差诠释了其独特的生命意识。虽然儒道都对人的外貌很关注 ,但儒家在伦理道德的层面品评人物 ,道家则上升到了道的境界  相似文献   
172.
和谐之美是中国传统建筑追求的重要美学原则,中国传统建筑美学深得儒家、道家文化影响,是一种追求心灵复归、天人合一的审美思想。中国传统建筑通过建筑物的美学形态,切合了华夏子民的审美心理,是礼乐之行的完美与统一,它将建筑凝固了礼的精神,并赋予其乐的意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最好的物化表现形式。讲求天人合一的美学境界,是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生态追求和审美追求,这一理念也深刻地影响着华夏子民对建筑艺术的认识,也是人们对审美精神复归的家园。这种美学原则应充分利用于当今建筑,并物化成一种精神习惯。  相似文献   
173.
王弼将道家本体论引入儒学,建构了"以无为本"会通儒道的玄学本体论;又从这一本体论出发以道释儒,予圣人观以新的解读。通过对"无"与"有"、超越与现实的双向诠释,王弼巧妙地解决了儒家与道家内在的紧张,为魏晋玄学的发展定下了理论基调。王弼发掘儒家本体论的思维方式本身存在着误解甚至曲解先秦儒学本义的问题,故其会通儒道的理论体系存在一定缺陷。尽管因此而饱受诟病,王弼仍不失为魏晋时期创造性融合儒道思想的开拓者。  相似文献   
174.
邓小峰 《船山学刊》2007,(2):135-137
儒道文化思想中天人合一的高超视阈和知足知止的开发原则是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资源;明辨义利的价值模式和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是和平发展的思想资源:和而不同的宽广胸怀和人我和谐的完美理想是协同发展的思想资源;仁者爱人的人道思想和重生贵生的伦理关怀是以人为本的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75.
占中国哲学主导地位的两家是儒家与道家 ,而儒家与道家交融汇合又形成了“中国人”独特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互斥表现是儒道交融的前提。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的相济使儒道的交融变为现实  相似文献   
176.
177.
刑事政策与刑法的关系 “刑事政策超越于刑法”,在不同的语境下,这一命题所蕴含的内容是不同的. 刑事政策,这一概念最早由德国的费尔巴哈提出(德文Kriminalpolitik;法文la politique criminelle;英文criminal policy).我国使用“刑事政策”是拿来主义的结果,直接把日语中的“刑事政策”变为已有.这样使用有其合理性,一是两者的字形一致,二是两者在使用中的含义也接近,具有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78.
马克思思格新的公正观以西方社会形态演变为依据,从社会经济学说的角度研究并形成了完整的社会公正观.而中国儒道墨法家的公正观则植根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体系,除了与西方社会的公正观有一定的共性外,还具有特殊性.因此,厘清马克思恩格斯公正观与中国儒道墨法家的公正观之间的关系,对当前中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9.
儒道释三教都有其"物我观",这是指三教学说中关于人类主体与宇宙万物之间的伦理性关系的观点。儒家的物我观,一言以蔽之,曰民胞物与。道家老子之说,则有些针锋相对,谓是"天地不仁"。道家和道教的哲学,在整体倾向上,反对对自然过程的干预,此为其学说精华。而在中国佛教内部,曾产生"无情有性"的话头,指环境也有佛性,即是成佛的根据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80.
"精神"概念从词源学的角度,可分解为"精"、"神"二字.关于"精"、"神"二字,早在儒家典籍与道家典籍中就出现,而且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含义或意义."精"主要有精细、精气、精粹、精华、精微等意思;"神"主要有鬼神、神灵、微妙的变化、人的精神作用或人的智慧等含义."精神"概念,主要指天地万物的精气、活力,事物运动发展的精微的内在动力.考辨古典精神概念,不仅有助于推动相关学科建设,而且有助于深化民族精神理论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