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2篇
管理学   2篇
民族学   1篇
丛书文集   22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30篇
社会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已经走过了30年的光辉历程,在这一空前的社会大转型时期,我国的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也难免出现政治、社会、文化的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非均衡化倾向,这种状况也必然对高等院校产生一定的影响,突出地表现在高等教育中出现的过度功利化甚至势力化的趋势,表现为重物质轻精神、重科技轻人文、重操作轻思想的倾向。与重视学科的完整性相比较,我们的高等教育相对忽视人的完整性,对大学生的健全人格、个性培养、思想品德、素质能力的培育重视不够。有鉴于此,我们利用综合大学的学科优势,动员和集结对我国历史文化学有专长的教授、博士,面向全校开设了"中国传统文化元典导读系列课程",讲授《论语》、《道德经》、《礼记》、《诗经》、《易经》、《孟子》、"周秦诸子"等传统文化经典课程,并且为此提出的"中国传统文化元典导读系列课程建设"的研究课题也获得了河南省教育厅和郑州大学的立项资助。在这些年来的教学实践和探索中,我们认为,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国先进文化的重要来源和组成部分,从其具有恒久价值和普适意义的视角来看,也是全人类宝贵的共同财富,对当代大学生思想品德的修养、人文情怀的养成、崇高理想的树立,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期刊出的系列文章,正反映了我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与大学生人文素养培育方面的实践和思考。  相似文献   
12.
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历史上的"轴心时代",这一时期创造了后世士大夫无法彻 底摆脱其影响的原创性经典--元典.自春秋战国以来绵延两千余年的传统士大夫在元典精 神的影响下,形成了"言必称三代,文必据元典"把元典神圣化的元典主义.自从元典神圣 化以来,"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便成为一种笼罩士人的普遍心理.在元典主义的统治下, 任何与元典精神相异的思想都被斥为"异端邪说","标新立异"也被视为"异端邪说"的 同义词.元典主义直接选择了它的文化模式儒家文化的一元化权威;以道德为中心的传统 文化;重义轻利,崇德尚力的理性文化等.这种元典主义在维系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立性和延 续性的同时,也严重阻碍了中国文化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首先,它束缚了知识分子创 造、求新的步伐;其次,元典主义造成中国近代文化的封闭性与排外性,很大程度上阻碍了 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因而缺少促成中国传统文化自我更新与新陈代谢的新的 文化因素,而与文化的现代化失之交臂,使中国近代文化转型步履维艰;最后,元典主义一 手树立的以儒家为独尊的一元文化权威,使近代文化转型缺乏可以互补的选择机制,使近代 文化转型走不出元典的"轴心"而转型不彻底.所以说中国的元典主义是中国近代文化转型失败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回归原始儒学、重新解读元典,已成为儒学思想发展史上不断重复的现象。顾炎武认为:回归元典,必须拨乱反正,必须把被曲解和被遮蔽的元典本旨重新发明出来;这就必须运用一些新的学术方法和规范,如知音考文以读经等,对原有的学术思想进行改造,以正本清源、复归本旨。  相似文献   
14.
大学智慧     
《社会学家茶座》2010,(2):66-66
本书是当代国学研究名家姚淦铭教授讲读《大学》智慧的新著,这本《大学智慧》主要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对《大学》中的智慧的解读,二是在此基础上再对《大学》全文的系统解读。从解读《大学》元典入手,让大家去阅读、浏览、欣赏这本经典,知道《大学》到底讲了些什么。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 ,中华文化经历了旧、新石器时期的起源时代、夏商周 (西周 )及春秋战国即先秦时期的元典时代、公元前 2 2 1年至公元 1 84 0年统一多民族中国形成、发展、确立时期的发展繁荣时代和 1 84 0年至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的转型更新时代 ,其中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长达 50 0 0年。与世界上几种形成最早的文明相比 ,中华文明最突出的特点是传统从未被割断 ,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华文化是“多元”和“一体”的统一 ,即以汉文化为主体和主导的多民族各具特色文化的互相兼容。文章还论述了中华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弘扬问题。  相似文献   
16.
中华元典作为中华民族早期的文化经典,对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产生过深远影响。历代当政者站在有利于政权巩固的立场,推举高扬了提倡尊卑有序的儒家元典,冷落排斥了伸张民众权利的墨家元典,宽宥容忍了秉持明哲保身的道家元典,采纳贯彻了主张君权至上的法家元典。以《论语》《孟子》《庄子》《韩非子》等典籍为代表的中华元典,被历代当政者从政治利害角度进行解读吸纳,成为历代当政者根据功利需求进行选择利用的政治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17.
旁逸修辞格作为一种修辞手段,在言语交际中有意离开主题而插入了看似画蛇添足、无关痛痒的“旁枝”,但却增添了语言情趣,提高了表达效果。在实际运用中适情切境的语词采用、“旁枝逸出”的表达方式,都承载着厚重的传统文化信息,都折射出元典时代辩证式整体思维、元典时代变易思维哲学思想对旁逸修辞格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19.
大学之大,在于要有宇宙气象,即"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大学教育的四个层级是由知识而见识而教养而气质的。对知识的反思,尤其是对知识里面元知识的反省,才能产生见识,产生智慧。大学作为文明的渊薮,从长远看,大学应该要教给学生教养,至少知道什么是好的教养。好的大学的教育精神是在一种自由的、散漫的、爱知求真、舒展自由心性的氛围中,熏染人格,改变气质。要把大学教育的真谛落在实践上,现在世界一流大学的通行做法,就是加强本科学生的博雅教育或通识教育。博雅教育更多侧重对人格的塑造、心性的养成,通识教育强调学科知识的打通。在宏观层面培养器识,在中观层面培养决断,在微观层面培养品位,并进行元典教育与经典教育。经典美术教育同样可以培养器识、决断和品位,在博雅教育上也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生命的观察与思考,基于时生命的敬畏之情,先秦儒家先哲逐步形成了其生命敬畏的思想体系,其中包含着珍爱自然生命、关怀社会生命、升华精神生命的生命智慧,浸润着对生命的现实关怀和终极关怀.文章解读中华儒家元典文本,对先秦儒家的生命敬畏观进行分析,通过中国与古希腊的比较,概括先秦儒家生命敬畏观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