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62篇 |
免费 | 14篇 |
国内免费 | 1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48篇 |
民族学 | 30篇 |
人才学 | 13篇 |
人口学 | 2篇 |
丛书文集 | 215篇 |
理论方法论 | 45篇 |
综合类 | 285篇 |
社会学 | 3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篇 |
2023年 | 12篇 |
2022年 | 12篇 |
2021年 | 9篇 |
2020年 | 14篇 |
2019年 | 3篇 |
2018年 | 7篇 |
2017年 | 13篇 |
2016年 | 9篇 |
2015年 | 22篇 |
2014年 | 45篇 |
2013年 | 29篇 |
2012年 | 35篇 |
2011年 | 56篇 |
2010年 | 46篇 |
2009年 | 46篇 |
2008年 | 57篇 |
2007年 | 61篇 |
2006年 | 24篇 |
2005年 | 42篇 |
2004年 | 25篇 |
2003年 | 21篇 |
2002年 | 21篇 |
2001年 | 26篇 |
2000年 | 15篇 |
1999年 | 3篇 |
1998年 | 5篇 |
1997年 | 5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1篇 |
1994年 | 2篇 |
1993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90年 | 1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老子》的"小国寡民"中"小"、"寡"都是动词,意为"以……小"、"以……寡","小国寡民"即"小其国而寡其民",意为将国家看得很小,将人民看得很少。"小国寡民"并非是通常所认为的《老子》理想社会的描述,而是一种统治术。《庄子》等书将《老子》"小国寡民"的治术之义予以消解,使得"小国寡民"的涵义发生改变,成为一种理想社会的描述,这体现出老子学派和庄子学派在政治观念上的差异,老子学派重视统治术,庄子学派则消解统治术而提倡无治。 相似文献
12.
卡理斯玛是研究韦伯思想不可避开的话题,文章以韦伯的基本著作为出发点,对其卡理斯玛型统治理论的涵义、特点及其类型做了较为深入的解读。 相似文献
13.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与西南大学主办的"战时国际关系--中日战争国际共同研究第四次会议"于2009年9月7日至9日在重庆召开,来自美国、日本、英国、法国、俄罗斯、加拿大、中国内地和香港的学者,以及来自台湾国史馆、中正大学、东华大学的专家共50余位与会. 相似文献
14.
“天下为公”是中国古代的统治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天下论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政治理论之一。它的主要内容是君主论,着重回答设君之道、为君之道和择君替君之道等重大政治理论问题。"天下为公"既论证了治权在君的合理性,描绘出"圣王之制"的理想政治蓝图,又为君权的存在与行使设置了条件和规范,还为政治批判提供了价值尺度。立君为公、君位为天下之公器、君道尚公、天下非一家一人私有等思想是中国古代统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表明,中国的帝王观念有其精致、周到之处,甚至包含着许多超越时代的政治理性。以往的思想史研究对这个特点缺乏深入细致的分析,这是需要改进的。 相似文献
15.
论法治国家中的权治——从福柯的研究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历史是一段迈向法治的历史,通过法的精神对权力意志的替代,建立起了法治国家.但是,法治国家并没有消除权力意志,反而使其在官僚制组织中得到了保留甚至增强.所以,法治国家在宏观层面、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了法治的气象,但在微观层面、在组织生活中则遗留了权力的阴影.福柯对权力问题有着深入的研究,通过对流行病学史的考察,他发现了权力作用方式的转变及其控制能力的增强;通过对惩罚演变史的梳理,他发现了权力作用领域的改变. 相似文献
16.
古代公文政治功能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文是一种很古老的文体,起源于人类社会活动。公文是国家权力的触须,只要它能到达的地方便是国家权力可控制的地方。皇帝通过公文控制政府,政府通过公文控制国家。公文有着强烈的政治特性。公文反映的是各个阶级之间的斗争,能够在国家的日常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因此,"公文必然受一定的政治观点的指导,为一定的政治制度服务,从而体现出鲜明的政治倾向性。"〔1〕 相似文献
17.
向天渊 《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4):10-14
现代汉语诗学话语,是在与敌对阵营的艰苦斗争和同一阵营的互相辩驳中发展壮大的。在此过程中,现代汉语诗学留下了数量可观的"战型文本"。其中,有针对性极强的显性战型文本,也有暗中较劲的隐性战型文本。在显示出针对性与尖锐性的同时,战型文本也暴露出有所偏颇甚至极端偏激的不足。产生大量战型文本的原因,一是为了抢夺与捍卫话语统治地位,新旧诗学之间必然爆发话语战争;二是新诗学战胜旧诗学之后,为瓜分话语权力必然爆发内部话语冲突。 相似文献
18.
倪晓雨 《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43-144,148
《第七个十字架》是安娜·西格斯创作生涯中的一部重要作品,作者通过对主人公流亡过程的戏剧性描述,反映出纳粹独裁统治下德国社会的现状及弱势群体从惶恐到觉醒的心路历程.作为现实主义作家,安娜·西格斯的文学创作不可避免地被烙上现实主义印记,但她又不完全囿于现实主义的束缚,在小说中力求呈现的并不是僵硬的历史记忆,而是带有主观神秘色彩的社会现实中自我意识的觉醒. 相似文献
19.
王海兵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6):69-74
[摘要]民国时期乡城土头统治的产生、发展根植于当地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之中。因地缘之关系,乡城土头统治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其周边地区土头势力的兴起,由此加剧了整个康南地区的混乱与失序。1937年后,西康军政当局加强了对康南地区的整饬力度,土头间的纷争日渐式微。新中国成立后,随着西康藏区的民主改革,最终结束了乡城地区长达近半个世纪之久的土头统治。 相似文献
20.
赵庆波 《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3(1):18-23
马尔库塞与福柯的工作为分析资本主义与技术新配置之间的互动关系提供了经典的案例.马尔库塞指认技术操控了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各个领域,决定了人的感情、需要、愿望,造就了一个单向度的社会.福柯指出技术设计实现了将不同物质功能化处理的权力效应,其最终落点在于调配、控制、利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技术使得权力统治从威严的政治机构散布到了日常生活,技术规训成为了日常生活中权力组织的新形式.面对技术统治的危机,马尔库塞与福柯提供了不同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