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35篇
  免费   116篇
  国内免费   20篇
管理学   51篇
劳动科学   2篇
民族学   67篇
人才学   20篇
丛书文集   1670篇
理论方法论   203篇
综合类   2179篇
社会学   75篇
统计学   4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58篇
  2022年   59篇
  2021年   87篇
  2020年   106篇
  2019年   92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83篇
  2016年   76篇
  2015年   150篇
  2014年   198篇
  2013年   198篇
  2012年   210篇
  2011年   271篇
  2010年   248篇
  2009年   263篇
  2008年   297篇
  2007年   298篇
  2006年   246篇
  2005年   230篇
  2004年   242篇
  2003年   159篇
  2002年   148篇
  2001年   134篇
  2000年   142篇
  1999年   72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3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2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141.
《中庸》修养工夫有其人性论的基础,对于这一问题,本文从人生修养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修养方法的合理性加以梳理与探讨,并且指出,就先秦儒家阐释的重心来说,经历了一个由孔子偏重修养工夫到盂荀注重人性探讨的转向,而《中庸》在这种转向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2.
边家珍 《东岳论丛》2002,23(6):93-96
扬雄在西汉新儒学的重构中 ,从学理上批判了今文经学 ,客观上为古文经学的兴起作了一定的理论准备 ;他融合《易》、《老》 ,交通儒、道 ,对于魏晋玄学具有开启门径的意义 ;他在儒学的指向上突出“内圣”的一面 ,可以说起到了从孟子到宋明理学之间桥梁式的先导作用。对于扬雄在中国古代思想演变史上的地位 ,有必要予以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143.
司马光强调经世致用之学,积极探究过往历史和所处时代存在的问题并归纳总结规律,他重视的不仅是理论构建,更重要的是将理论付诸实际行动。因这一坚持,司马光以务实的精神把人性论纳入"用"的层面,提出"性善恶混"和"情道一体",并以此为根据和出发点,用以礼治国、以德取才和赏罚分明之路径达到"长其善而去其恶"的目的。就对权力的制约层面而言,司马光儒学与理学的为学取向不同,理学家重执政者的心性修养和道德觉悟,希望从内的方面约束执政者的动机心意;司马光以史为鉴,强调"以礼治国",欲求通过制度设计来为权力提供规范和划定边界,他是制度儒学的先驱。  相似文献   
144.
嵇康作为魏晋时代竹林七贤的主要代表 ,因其“非汤武而薄周孔”、“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对儒学的激烈批判态度 ,长期以来被定位为儒学的反叛者 ,也由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然而从嵇康对人生价值的选择和建构来看 ,他并没有超越玄学融合儒、道价值的主流。他通过对汉末以来儒学形态的批判 ,以道家人生样式为根据 ,道家之“道”为本体 ,“作用的保存了”儒家价值 ,从而建构了一种融合儒道价值的新的生命样式  相似文献   
145.
儒学的现代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如果我们以儒家的"合天人"(天人合一)的观念来为解决"人和自然"之间的矛盾提供某些思想资源,以"同人我"(人我合一)的观念来解决"人与人"之间的矛盾,那么我们可以用"一内外"(身心合一)来调节自我身心内外的矛盾.现代社会,由于种种内外的压力,特别是人们无止境地追求感官之享受,致使身心失调,人格分裂.由于心理的不平衡引起精神失常、酗酒、杀人、自杀等等,造成了自我身心的扭曲,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病,而严重影响了社会的安宁,其原因正在于道德沦丧,致使人失去了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对这样一种情况,许多有见识的学者都为此提出救治的理论和策略.从中国传统文化看,可以说儒家对人的身心道德修养和人格培育给以特别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6.
耶律阿保机作为契丹族一位杰出的首领,他能审时度势,创建契丹(辽)王朝;东征西讨,南攻北伐,开拓疆土;南进中原.行州县制,灭渤海国,建东丹国;崇尚儒学,以“仁义”治国;弭兵轻赋,与民休养生息;广揽汉人,尊重人才;番汉分治,强干弱支;以法治国.变易旧俗。在中国多民族国家发展史上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7.
儒家为己之学是修身之学,自天子以至庶人,皆以修身为本,自省又是修身之本,故自省可谓是儒家为己之学的不二法门。先秦儒家自省意识奠定了儒家自省学说的基础,孔子及孔门“七十子”、孟子、荀子都有具体的自省思想,孔子的“内自省”“自讼”,孟子的“自反”“反求诸己”,荀子的“参省乎己”是儒家自省思想的经典表达,在省过、为学、进德等重要方面初步建立了儒家自省学说体系,成为汉唐儒学、宋明理学自省意识的思想源泉和理论依据。先秦儒家自省意识虽然朴素,尚不系统,但在整体上呈现出主体性、自觉性、乐感性、人文性的理论特征。先秦儒家自省意识是划分君子与小人的一道分水岭,是处理人己关系的重要法则,它开启了儒家自省传统,为推进当下的公民道德建设、唤醒当代自省意识提供了思想资源和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48.
先秦留下的史论,提供了"人之发现"的部分片段。以《吕氏春秋》为代表的先秦黄老学说,提倡在节欲的前提下,适度满足人的欲望。在类似的文献中,养生的目的是治国,追求的是现世价值。到了庄子那里,个体生命具备了与王命和天命对抗的地位,其价值完全超越了国政的意义,成为真正私人的追求。春秋时期,出现了另一种观点,即以奉献生命、牺牲生命而获得"不朽"。这种观念追求的是永恒价值。无论是将保养性命与政治价值相等同,还是单纯追求生命长度,抑或探索生命的永恒价值,其落脚点都是人的生命,亦即人本身。  相似文献   
149.
儒学,尤其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原始儒学,究竟是学问,还是哲学、宗教、科学?这是儒学传承历史中的重大问题,也是儒学思想现代化特别是儒学思想当下生存和未来发展所直接面对的根本问题。从儒学思想自身发生和发展的历史看,儒学思想的学科性质以及关于这种学科性质的理解,构成了儒学思想自身传承系统的演化路径和存在状态;在全球化语境中,儒学思想的学科性质以及关于这种学科性质的理解,决定了儒学思想当下生存和未来发展的前途和命运。虽然,在儒学思想自身发展的历史上,儒学曾经被作为哲学(哲理化)、宗教(信仰化)和科学(技术化)而获得传承和发展并取得巨大成就,但由于遮蔽了儒学教化个人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学问根本,从而也就与现实的个人的生活世界渐行渐远。在市场经济生活方式渐次主导社会生活的今天,激活和启动儒学教化个人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学问根本,有利于克制道德冷漠、伦理疏松和人性功利化的趋向,也是儒学思想在全球化条件下生存和发展的可能路径和生存策略。  相似文献   
150.
先秦儒家政治伦理思想阐述了一种“普遍和谐”的理念,其中“修身正己”蕴含着自我身心的和谐,“诚信守义”蕴含着人与人的和谐,“为政以德”蕴含着人与社会的和谐,“天人合一”蕴含着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