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135篇 |
免费 | 116篇 |
国内免费 | 20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51篇 |
劳动科学 | 2篇 |
民族学 | 67篇 |
人才学 | 20篇 |
丛书文集 | 1670篇 |
理论方法论 | 203篇 |
综合类 | 2179篇 |
社会学 | 75篇 |
统计学 | 4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1篇 |
2023年 | 58篇 |
2022年 | 59篇 |
2021年 | 87篇 |
2020年 | 106篇 |
2019年 | 92篇 |
2018年 | 54篇 |
2017年 | 83篇 |
2016年 | 76篇 |
2015年 | 150篇 |
2014年 | 198篇 |
2013年 | 198篇 |
2012年 | 210篇 |
2011年 | 271篇 |
2010年 | 248篇 |
2009年 | 263篇 |
2008年 | 297篇 |
2007年 | 298篇 |
2006年 | 246篇 |
2005年 | 230篇 |
2004年 | 242篇 |
2003年 | 159篇 |
2002年 | 148篇 |
2001年 | 134篇 |
2000年 | 142篇 |
1999年 | 72篇 |
1998年 | 38篇 |
1997年 | 24篇 |
1996年 | 22篇 |
1995年 | 14篇 |
1994年 | 13篇 |
1993年 | 7篇 |
1992年 | 11篇 |
1991年 | 6篇 |
1990年 | 3篇 |
198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2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21.
任怀国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8(4):12-17
陆贾是汉代儒学改造的先驱.他面对秦汉间新的政治形势,积极提倡儒学,自觉对儒家思想做出调整,并在调整的过程中有选择地吸收法家、道家和阴阳家的思想,使儒学的宗旨与功用逐步为刘邦朝廷所认识,促成了儒学与君主权力的结合. 相似文献
22.
李伟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21,(2):59-63
李栗谷与李退溪并称朝鲜性理学的“双璧”。作为“栗谷”学派的创始人,李栗谷思想兼容并取,不墨守所谓的正统性理学,细究其理论学说中亦具有极其丰富的王阳明“心学”内涵。以李栗谷思想中的“道本于心”“至善与中”及“知行并进”等理论为中心,可验证李栗谷学说中的诸多理论皆与王阳明“心学”思想是相当契合的,亦具有十分明显的融合与传承王阳明“心学”之特征。 相似文献
23.
辛田 《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1(1):4-7
先秦时期,陕北地区居民名称复杂,祖源莫辨,是各个民族的交汇融合之地,其社会经济形态属于复合经济,既有农业经济的因素,又大量存在着畜牧与狩猎,是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缓冲地带。 相似文献
24.
心性与性情:先秦儒学思想中的“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人生"为思考焦点的中国思想,在先秦时期相关学说主张中,表现为一种对于"人"的理解。探讨"人"的理解,成为建构古代中国思想"知识性"的重要工作。必须建立一个"概念策略",经由从"自然人"到"自由人"的分析进路,充分认识"心性"与"性情"的重要性,才可适切地展开"人"之图像,进而清楚地还原其古代样态。孟子性论中对"心性"的理解,虽以"道德"为其要素,但此一道德人之理想,并不脱离真实性情感的人性,这正是人之所以获得"自由"之关键。出土文献《性自命出》或《性情论》的内容,对此问题有深入讨论,从中我们当可获致由传统自然材质人性论,走向道德人性论的思想史轨迹,为"自然人"到"自由人"的路向进一步厘清可能性。 相似文献
25.
先秦儒家的代表人物如从孔子、子思到孟子、荀子等都十分重视礼乐 ,故“礼”、“乐”并称。在先秦儒家诸子看来 ,“礼”既是社会人“视、听、言、动”即社会行为的规范 ,又是稳定社会秩序、建立理想社会制度的工具 ;“乐”的功能则是“治心者也” ,即陶冶性情 ,导人向善 ,使人志清德洁、道德高尚。所以 ,“礼”与“乐”的关系是外在规范与内心化导相结合以达到“仁政”目标的相辅相成的关系 ,由此可见“乐”在儒家理论学说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就美学观而言 ,先秦儒家诸子认为礼乐的本质是“中和” ,礼乐之美以适中和谐为最高境界 ,所谓“致中和 ,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 ,则进一步使“中和”具有了本体论的意义。 相似文献
26.
浅论魏晋玄学对儒释道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魏晋玄学思潮衰落之后 ,其哲学精华活在儒、释、道 (教 )的理论创作中 :玄学的哲学范畴和“形名学”、“言意之辨” ,构成了魏晋南北朝佛教义学语言环境和思维方法 ;玄学本体论流派的哲学思辨使道教哲学由粗糙走向精致 ,元气论流派的生命哲学则培育了士人的本土宗教情感 ;玄学促进了南朝经学向义理化方向发展 ,其潜在的“体用”、“性理”、“内圣外王”观念 ,对北宋理学的兴起产生了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27.
28.
秦代灭学之后,儒家经典一直以私学的方式在民间传播。汉初虽然设立了博士官,儒学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汉武帝建立五经博士制度之后,经学逐渐成为治世工具被汉代君主们一代代传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学的演进,催生了经学内部众多的派系,经省们积极要求政治权利和学术利益,最终导致五经博士数量和质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29.
民国时期是儒学发展的关键时期。科举废止、经学解体,使得知识分子对传统儒学的理解产生了较大的分歧。民国时期理解孔道出现了四种维度:孔道即孔教;孔道即孔经;孔道即纲常名教;孔道即孔家生活。“孔道”即孔教,一方面将孔道提升到宗教的高度;另一方面,重新建立儒学在下层社会的认可基础和认可机制,维护儒学的社会根基。孔道即孔经,体现了儒学传承中的学术化维度。孔子之道即纲常名教的维度是中西文化对峙情况下以“西”观“中”的一种对孔道的解读,是一种对孔道的误读。孔道即孔家生活旨在建立一种传统的孔道式生活方式。民国时期,对于孔道的不同理解维度,同样彰显出了儒学不同的发展向度,使儒家文化呈现了多元的发展态势,为儒学的现代转换提供了多种途径。民国时期对孔道的不同理解所开创的儒学发展的不同理路,虽然在其后此消彼长,起起伏伏,但这些理路仍然构成今天儒学发展的主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