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0篇
  免费   10篇
管理学   10篇
民族学   1篇
人才学   2篇
丛书文集   63篇
理论方法论   16篇
综合类   90篇
社会学   7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江西社会科学》2015,(8):121-127
赐死之法产生于早期贵族制度与礼乐文明之下,最初是一种优待贵族的办法,意在避免贵族大臣下狱受刑的痛苦,为其保存体面与名节。贾谊正是以先秦古礼与经典为据,提倡赐死之法,在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也对汉代君臣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两汉君主多行赐死之法,大臣也形成了有罪自杀的传统,"将相不对理陈冤"成为"故事"。但在君主制度之下,由于君主的个人权力与意志,这种体貌大臣之法逐渐丧失了原来的意义。  相似文献   
72.
在宋代杜学史上,王安石占有重要地位.他尊杜的初衷很大程度上是为其政治目的服务的,其中包括对杜甫君臣现的认同和传承.王安石和杜甫皆继承先秦儒家特别是孟子学说,秉持"君臣遇合"型的君臣观理想,主张以对人君缺失的指摘、竭尽臣责而"致君尧舜".杜甫还侧重继承了孟子的"仁政"思想,强调臣子的忠君;王安石则更注重以法治国,强调君应行君道、臣子要以道事君.在两宋特定的时代务件下,杜甫君臣现中忠君的一面被片面放大并得到高度尊崇,王安石的主张特别是其以道事君等观点却屡遭曲解和非议.  相似文献   
73.
74.
高级观念在中国可谓源远流长,它不仅拥有三千年的历史,还有儒家学派的理论体系支撑,如君臣关系。父子夫妻家庭关系等,都有“三纲五常”的等级规定。时至今日我们已经处于一个相对平等民主的社会,但等级观念仍或多或少地存在于许多人的思想中。一个具有较深等级观念的人,可能在各个方面都会有不同于一般地倾向性选择。比方说,在礼仪方面,更注重自己和他人的言谈举止是否合乎礼节上下级关系;在选择朋友时,更倾向于选择和他同阶层或者更高阶层的入;在选择爱人时,更注重双方是否门当户对。  相似文献   
75.
秦至西汉,国家统治思想发生了三次重大改变,分别为秦的法家思想、汉初的道家无为思想、汉武帝时董仲舒所改造的儒家思想。不同统治思想指导下的君臣观念相应发生变化:秦朝君主以法、术、势结合来操纵臣下;汉初呈布衣将相之局,君臣关系相对平稳和谐;汉武帝时期君权被神化,臣子完全服从君主。  相似文献   
76.
信夫清三郎认为中国在亚洲创建了特殊的国际秩序,以内"华"外"夷"的朝贡制度或宗藩体系构筑了"中国的世界秩序";17世纪后半叶的山鹿素行开始脱离中国中心主义转向日本中心主义,"华夷"观念获得日本中心主义的理论重构,然后18世纪兴起的是"国学"与"兰学".友枝龙太郎认为17世纪的徂徕学派之所以不尊孟子主要是由于孟子的汤武放伐论破坏了君臣关系的伦常秩序,这反映了日本尊君的政治结构及生活传统;在斥孟这一点上徂徕学派与司马光、李觏等近似,而先于徂徕的伊藤仁斋则比较接近於朱子.伊藤仁斋及其子孙的古义堂家学是日本罕有的学问世家,贝塚茂树根据仁斋所读书、所藏书的历史情况,考证认为仁斋年轻时未读到<朱子语类>而只读了节选性质的语录且所读程子书甚於朱子书,故程子兄弟於仁斋的学风影响要大於朱子.18世纪的太宰春台认为贝原损轩由信奉程朱到晚年质疑程朱,这是损轩的巨大进步与转折,但损轩只怀疑程朱学不合圣学但未知程朱学正是通过孟子之变异而发展过来;春台敬佩损轩的学识但他认为他自己排程朱、复孔学的努力是损轩所不可及的.  相似文献   
77.
夜对,指的是宋代君主在夜间于宫城中,召见某些文臣,与自己讨论各方面事务的活动.夜对是一个十分特殊的君臣交流场合,君臣双方都利用夜对来实现自己的意图.透过夜对,我们可以对宋代皇权政治形成更全面深入的认识.  相似文献   
78.
君臣之道     
君臣之道,其实是人间最难。做臣子的太聪明了不行,所谓功高震主;做皇帝太聪明了也不行,所谓人至察则无徒。诸葛亮对幼主阿斗总是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所以最终遭阿斗忌惮,功败垂成。崇祯皇帝对臣子太讲规矩,明察秋毫,凡错必罚,所以最终众叛亲离。  相似文献   
79.
试论宋太祖时期的忠节观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路育松 《中州学刊》2001,(6):101-105
宋朝立国之初,除了在政治经济制度方面加强中央集权之外,还很重视忠节观方面的建设。作为一位深谋远虑的政治家,宋太祖在统一全国的过程中,就十分注意褒奖忠臣、惩治叛逆,这从他对后周旧臣、敌国大臣及本朝文武官员的态度中清楚地反映出来。在要求大臣忠节的前提下,宋太祖尽量在物质、待遇方面满足他们,因此,太祖一朝的君臣关系总体说来较为和谐。尽管宋太祖所宣扬的忠节观不可避免地打上了五代的烙印,但这一时期的忠节观建设则拉开了封建社会后期重建忠节观的序幕。  相似文献   
80.
信夫清三郎认为中国在亚洲创建了特殊的国际秩序,以内"华"外"夷"的朝贡制度或宗藩体系构筑了"中国的世界秩序";17世纪后半叶的山鹿素行开始脱离中国中心主义转向日本中心主义,"华夷"观念获得日本中心主义的理论重构,然后18世纪兴起的是"国学"与"兰学".友枝龙太郎认为17世纪的徂徕学派之所以不尊孟子主要是由于孟子的汤武放伐论破坏了君臣关系的伦常秩序,这反映了日本尊君的政治结构及生活传统;在斥孟这一点上徂徕学派与司马光、李觏等近似,而先于徂徕的伊藤仁斋则比较接近於朱子.伊藤仁斋及其子孙的古义堂家学是日本罕有的学问世家,贝塚茂树根据仁斋所读书、所藏书的历史情况,考证认为仁斋年轻时未读到<朱子语类>而只读了节选性质的语录且所读程子书甚於朱子书,故程子兄弟於仁斋的学风影响要大於朱子.18世纪的太宰春台认为贝原损轩由信奉程朱到晚年质疑程朱,这是损轩的巨大进步与转折,但损轩只怀疑程朱学不合圣学但未知程朱学正是通过孟子之变异而发展过来;春台敬佩损轩的学识但他认为他自己排程朱、复孔学的努力是损轩所不可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