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4篇
民族学   3篇
人才学   10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7篇
理论方法论   6篇
综合类   122篇
社会学   28篇
统计学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领导决策信息》2011,(19):11-11
河南洛阳市新区的一处多功能新型公厕突然变身为商业酒店.开始对外营业。据《中国青年报》5月7日报道.洛阳市对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进行社会化改革试点.意图利用社会资金帮政府建设公厕等公共服务设施.以达到政府不出钱、群众得实惠、商家得利益的多方共赢效果。  相似文献   
102.
韩虹婷 《社区》2014,(31):4-4
刚刚经历了“十一”长假,如圃难成了游人的问题。即便是在一些城市中心区,公厕似乎也难觅身影,让不少三急的市民感到尴尬而无奈。记者从广东省中山市城乡规划局获悉,未来中山将引导推进社会单住“私厕”转化为“公厕”,并将编制公共厕所的设计指引,制作“城市公厕地图”,以方便市民顺利找到公厕。(《广州日报》10月14日)  相似文献   
103.
新文学受西方文化与文学的影响很深,因而长期以来研究者习惯于从"西方"资源中探索新文学的文化渊源,而《楹联传统与中国新文学》则跳出这种研究模式的束缚,在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中发现了楹联与新文学之间的潜在关联:楹联传统不仅影响了新文学作家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而且对新文学的主题意蕴阐释、艺术表达及叙述结构的建构都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学界对于楹联文化的认识偏见,重构了楹联的文学史形象,拓展了对于新文学文化渊源的认识,对于今后的楹联与新文学关系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4.
楹联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具有用词对仗等文化特征。楹联文化历史悠久、用途广泛。对楹联文化的研究,可以提高民众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山西闻喜县寺底村有创作楹联的传统,在当代社会颇受重视,有固定的创作群体和传承群体,并在节庆和婚丧嫁娶人生礼仪场合广为应用。楹联成为寺底村的标志性文化,对传统村落的振兴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5.
一介行政官员跻身联坛,已属不易;成为全国知名楹联艺术家,更难乎其难。这位做过垣曲县县长、从运城市建材局局长位子上退休的干部,撰联作对,钻研楹联理论,发展楹联文化事业,在中国楹联界颇有名气,他就是中国楹联学会理事、山西省楹联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运城l市楹联学会常务副会长马长泰。  相似文献   
106.
我国大西南旅游地区在有清一代出现了三副长联,规模空前,情采流丽,在艺术构思上既代表了我国风光名胜楹联创作艺术的一种典范形态展拓河山风貌,透视历史变迁;又在抒情述志上各有千秋,个性鲜明.堪称中国楹联艺术宝库中的"古今三大长联".  相似文献   
107.
厕联是一种独特的楹联,古代社会就有书写厕联的传统,发展到现代社会,厕联以城市公厕为载体,成为公厕重要的文化景观。临汾市公厕景观叙事主要包括外观叙事、雕塑叙事与楹联叙事三种,其中楹联叙事是彰显公厕文化的重要内容。厕联承载着楹联文化传统,叙说着卫生文明观念、民生需求与人文关怀、地域文化特色及城市文明建设等内容。厕联既为城市建设增添了文化元素,构建了民众对城市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也为楹联非遗活力的唤醒、楹联文化的展示、楹联习俗的传承提供了重要平台。  相似文献   
108.
清末民初的讽喻性楹联在中国古代讽喻传统的基础上,与白话运动相结合,在音韵、句式、技巧等方面出现不同程度的新变。平仄规则的自由化、句式词汇的白话化、修辞技巧的谐趣化,使得清末民初讽喻联在“形”与“神”双重层面契合了“言文合一”理念,成为“我手写我口”的实践性文体。清末民初讽喻联最直接且最真实地反应了民众的心声,作为强有力的“战斗武器”,于嬉笑怒骂之中,剖析黑暗惨痛之现实。  相似文献   
109.
梁章钜探论     
作为近代著名经世名臣和著名学者,梁章钜著述繁富,在清代中晚期的作家中,可谓是成就卓著.梁章钜所著笔记,博识庞杂,在笔记创作集大成的清代,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并多有创制,影响深远;他的诗话创作,不仅卷帙繁富,且特色鲜明,具有自己的理论视野,诗歌创作在嘉道年间,自成一家;其楹联研究著述,更是一件具有开创性的工作,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堪称楹联研究鼻祖.在近代文化史上,梁章钜无疑是一位十分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文化人物.  相似文献   
110.
任先大 《云梦学刊》2008,29(1):114-116
梁章钜撰写的<楹联丛话>是我国古代美学史上第一部具有理论意义和价值的联话著作.粱氏从不同的角度明确提出了多元化的楹联审美标准,其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审美标准是"工切"."工"是楹联形式上的要求,即对仗工整;"切"是楹联内容上的要求,即楹联内容与题目或者题咏对象切合.楹联的语言美主要表现为新、象、婉、隐四要素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