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975篇 |
免费 | 18篇 |
国内免费 | 4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8篇 |
民族学 | 29篇 |
人才学 | 3篇 |
丛书文集 | 344篇 |
理论方法论 | 44篇 |
综合类 | 554篇 |
社会学 | 14篇 |
统计学 | 1篇 |
出版年
2023年 | 15篇 |
2022年 | 38篇 |
2021年 | 26篇 |
2020年 | 22篇 |
2019年 | 15篇 |
2018年 | 8篇 |
2017年 | 22篇 |
2016年 | 23篇 |
2015年 | 23篇 |
2014年 | 72篇 |
2013年 | 58篇 |
2012年 | 66篇 |
2011年 | 80篇 |
2010年 | 68篇 |
2009年 | 55篇 |
2008年 | 63篇 |
2007年 | 51篇 |
2006年 | 51篇 |
2005年 | 33篇 |
2004年 | 43篇 |
2003年 | 34篇 |
2002年 | 49篇 |
2001年 | 27篇 |
2000年 | 23篇 |
1999年 | 7篇 |
1998年 | 11篇 |
1997年 | 1篇 |
1996年 | 5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1篇 |
1992年 | 1篇 |
1987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在六朝波谲云诡的历史风云中,庐山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秀丽的自然风光受到社会各阶层人士的青睐,儒、释、道三种思想在此汇聚,形成了特殊的文化语境。六朝文人在庐山领悟佛玄义理,描摹山水姿态,表达人生态度与政治理想,其诗歌中佛玄、山水、隐逸主题并置。在庐山特定的语境中,其诗歌审美风格呈现出从玄妙超脱、平淡自然到清丽婉转、雄奇俊丽的衍化过程,这在中国诗歌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2.
阮先薇 《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46-50
从人物语言的角度可以看出,《世说新语》言语门对儒家经典著作《论语》既有继承,又有发展。这与魏晋时期社会动荡的现实、人物品评的风气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3.
王永平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6(1):76-81
吴郡陆氏自东汉以后 ,历六朝之世 ,数百年间始终居于江东土著世族社会之显赫地位 ,这与其家族文化有关。陆氏之家风尚忠义、追求事功 ,在文化上以儒学为根本 ,兼容并包 ,尤重文学、才艺 ,从而使其代有才人、兴旺发达。 相似文献
84.
张涛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35-38
作为东汉三国时期的易学大家,虞翻承于荀爽的传统,以卦变说解《易》,其中蕴含着阴阳变易的辩证思想,而且取代了京房、《易纬》的阴阳灾异之说。除卦变说外,之正说、旁通说、互体说、半象说、卦气说、纳甲说、反对说、成既济定说等共同构成了虞翻易学的象数易学体系。这个体系是在吸收以往成果基础上的集大成总结和发展,对后世易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虞翻易学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象数形式与义理内容的矛盾更加激化,将象数易学引向了极其复杂的道路,但在其体系中又可见以道家思想解《易》的基本走势,并在客观上启发了王弼易学。 相似文献
85.
曹艳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60-161
张松辉先生是近十年来在道家文化研究领域取得丰硕成果的学者之一。围绕道家道教文化课题,张先生出版有《汉魏六朝道教与文学》、《庄子考辨》、《唐宋道家道教与文学》、《元明清道教与文学》、《儒释道与文人》、《先秦两汉道家与文学》、《庄子疑义考辩》、《庄子研究》等多部学术专著,同时还出版了《老子译注》、《新译冲虚至德真经 相似文献
86.
论汉魏六朝的献赋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青海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2(6):10-19
作为汉魏六朝文学原生态的重要构成,汉魏六朝的献赋活动是认识这一时期政治和文学之关系的重要角度。两汉的献赋活动不但促成了汉代赋体创作的空前繁荣,而且成为影响后世的重要传统。六朝的献赋活动和两汉献赋传统的一个大的不同,是受诏作赋的情况更加多样化,尤其是君臣同赋或令臣下同赋的情形大量出现;在功能上,则是文学本身的特性显得更突出。这是六朝文学自身发展的结果。汉魏六朝献赋活动的基本机制,是在君臣的共同努力下,献赋成为皇权政治的重要点缀和庙堂文学的重要构成,它体现了皇权的尊贵,彰显了朝廷的美政以及士人的政治热情。汉魏六朝的赋体乃至整个文学的基本性质仍然是以皇帝和诸侯王为主导的、以政治和政治生活为主要表现对象的庙堂文学,当时的大部分文人对自我身份的认同,仍旧是宫廷文学侍从的角色。 相似文献
87.
侯立兵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2):64-68
“习俗催生艺术,艺术改造习俗”,文学艺术与民俗结有不解之缘。作为一种文化载体,汉魏六朝赋承载着丰富的民俗内涵,包括节日民俗、婚育民俗、信仰民俗和礼仪民俗等。挖掘汉魏六朝赋中的民俗文化对研究一些民俗的起源、本义及其演变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88.
89.
李从武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136-138
正赋作为中国古代韵文四大体裁(诗、词、曲、赋)之一,享有崇高的文学地位。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与诗、词、曲批评史的较为深入相比,赋学批评史则显得非常落后。冷卫国教授《汉魏六朝赋学批评研究》(商务印书馆2012年12月)的出版是一件振奋人心的快事。本书以系统完备的文献资料为基础,对汉魏六朝的赋学批评进行了客观而 相似文献
90.
蒋旅佳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0(2)
杨慎于前七子近体唯学“盛唐”的诗学复古语境之中,将唐近体诗歌源头由初唐上溯至六朝,从声律理论和诗歌创作上肯定六朝初唐诗歌在律诗的产生、发展以至于成熟所作出的重要贡献.杨慎采用“从盛唐回到六朝”这一溯流追源的律诗学策略,目的是主张整体而全面地继承前人的文学传统,博学众体、融会贯通,通过提倡学习六朝初唐诗歌来矫正复古派唯学“汉魏”、“盛唐”这两种诗歌范式而导致唯古是从、剽窃雷同的理论弊病,以此寻求明诗的另一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