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84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13篇
管理学   174篇
劳动科学   8篇
民族学   70篇
人才学   12篇
人口学   5篇
丛书文集   392篇
理论方法论   84篇
综合类   768篇
社会学   117篇
统计学   33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114篇
  2022年   90篇
  2021年   89篇
  2020年   64篇
  2019年   63篇
  2018年   28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60篇
  2015年   56篇
  2014年   118篇
  2013年   86篇
  2012年   123篇
  2011年   114篇
  2010年   109篇
  2009年   110篇
  2008年   94篇
  2007年   75篇
  2006年   45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93 毫秒
901.
文化共生论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邱仁富 《兰州学刊》2008,(12):155-158
文化共生是多元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结、共栖、共存的文化状态。文化共生为多元文化发展提供了可能性空间,具有原生态、冲突态、妥协态、和谐态等形态特征。文化共生的动力是由文化发展内在驱动力与外在压力的合力生成的,其路径包括“一同化多”、“一主导多”和多元协调共进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十七大报告提出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战略。追求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文化共生的根本价值向度。  相似文献   
902.
903.
在无废城市建设中实现“城市矿产”资源化是必然出路,形成“城市矿产”资源化共生网络是关键一环,不仅能提升城市矿产利用率还能形成城市矿产产业。本文基于产业共生网络理论、我国“城市矿产”现状以及复杂网络结构,分析讨论了“城市矿产”资源化共生网络的产业集聚性、耦合联结性、幂律分布性、择优选择性和稳定性与脆弱性相统一的结构特征。此外结合共生网络的结构特征和产业共生网络的驱动力因素分析了“城市矿产”资源化共生网络的生成动力中的政策推动、成本驱动、效益拉动、环境取向和协同作用,并以此为基础提出“政府引导、市场主体”、建立完善的物流机制、搭建信息交流平台、推动共生网络企业技术升级等建议。  相似文献   
904.
基于共生理念的生态型师生关系是一种以"和谐共生"为核心的,致力于学生的"生命的可持续发展"的"我—你"型师生关系,表现为理解性、互动与形成性、平等性和民主性4个本质特征。生态型师生关系是师生关系研究中运用全新的生态学范式进行研究的成果,这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教学实践中的实现需要通过师生间的交往、对话、体验、宽容和建立同感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905.
“文化”的存在与生物群落的存在有相似之处 ,中华文明是一个自成系统的大文化群落 ,是一种“母文化”。其中包容着种种子系群落。各子系群落的汇聚点形成了母文化的核心。巴蜀文化从来不是先天性具有封闭性的文化类型。它从巴蜀的巴蜀成为中华的巴蜀以后 ,始终是中华文明母体中一个最活跃开放的子系群落。它在中华文化系统中与其他子系文化群落不断互补、共生、发展  相似文献   
906.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一种共生关系,其理想状态是和谐共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蕴涵了三层关系,这三层关系随着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的深化而被逐渐展开.第一层关系是人类与自然世界的关系,其核心是合理定位人类在自然世界中的位置,强调人类是自然世界的一部分、依赖自然世界,人类应恢复对自然的敬畏,在自然规律的指引下开展生产生活活动....  相似文献   
907.
生命之网与生态正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生命与所有非人类生命物种组成的生命共同体是一个道德共同体和正义共同体。在生命共同体中,人类存在着公正地对待非人类生命及其生存环境的生态正义之责任。由所有生物共生形成的生命之网则是产生地球上所有生命的环境利益的根源。在生命之网因人类各种活动的破坏而面临瓦解的危机情势下,人类如何与非人类生命实现共生,是维护生命之网的完整,从而保障生命共同体整体利益的一种首要的和最根本的生态正义。以共生为基础的生态正义对人类环境正义的实现也具有根本的制约作用。  相似文献   
908.
当人类步入21世纪时,全球化、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后工业社会的全新的浪潮席卷而来,同时出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人与自身的对立,现代性走入了自己的困境,这表明自启蒙以来所开辟的主体性理念范式遇到了挑战,马克思早在19世纪就洞察到了资本主义潜在的弊端,他的哲学观一开始就是批判资本主义文明范式的新的哲学观,即共生——共同生成的哲学观。这种哲学观认为人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是一个共生的实践过程,个体的生命从审美出发进行实践达到与自身同一并获得幸福,人在实现与自身的统一之后才能在实践中实现与他人、社会和自然的统一共生,人也只有实现这个统一共生之后才能真正地实现自己的发展,即这个实践过程是一个共同生成的过程。马克思从这个角度审视人类社会历史,提出共产主义的理想不仅仅是财产的公有和物质的极大丰富,而是人的生存样态的全面转变,人将在审美实践中全面实现人与自身、与他人、与社会、与自然的完全统一共生。马克思的共生——共同生成哲学思想是哲学的一场革命,具有深远的理论和实践意义,特别是对于后工业社会全球化条件下走出现代性困境无疑指出了一条道路。  相似文献   
909.
人是一种主体性的存在,其与对象世界之间经常构成主客相对待的关系,这也就是天人关系区别于一般事物之间关系的标志所在.主体性随着人类生活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演进,至近现代进入最辉煌的阶段,同时也引发了各种危机.当代学界有关"主体间"的倡扬,正是为了克服片面伸张主体性的弊病,但"主体间"的理念要得到落实,必须立足于万物一体和多元共生,而这又必然会带来主体性的重构.天人关系在主体性问题上还有一个取向,便是促成主体的自我超越,即由主客二分向着天人合一复归.  相似文献   
910.
西部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共生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部资源、环境的现状严重制约西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实现西部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构建西部资源与环境保护的"共生机制".这既是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的需要,也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需要,更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