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3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8篇
管理学   18篇
劳动科学   1篇
民族学   14篇
人才学   10篇
丛书文集   306篇
理论方法论   43篇
综合类   439篇
社会学   37篇
统计学   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27篇
  2020年   26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66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65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43篇
  2008年   100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27 毫秒
21.
张树强 《职业》2018,(10):122-122
在我国国民经济体系中,制造业占据主体地位,是兴国之器和立国之本。如今,我国制造业规模已跃居全世界首位,是我国社会、经济迅猛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推动世界经济持续发展的一股重要力量。“中国制造”需要普通劳动者来支撑,要想从制造大国逐渐转变为制造强国,更要有不断追求专业技能极致的大国工匠。一直以来,“工匠精神”都在改变着世界,专注于创造发展和提升技术的“工匠精神”是国家制造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不竭源泉。  相似文献   
22.
23.
24.
对中国移植近代以来西方法律制度的解释学反思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移植以理解为前提,理解是视域的融合;但中国传统文化的视域难与近代以来西方法律制度的视域融合,因为二者有着实质性差异;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是在中国培植近代以来西方法律制度所需要的文化生态环境--商业社会.  相似文献   
25.
高校资助育人工作是高校思政教育中的重点内容,需要完善高校资助育人的顶层设计,不断完善高校资助育人管理政策,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资助育人的工作,要加强高校全面资助育人过程,采用多样化的资助育人方式,正确的资助育人价值导向。大思政背景下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形式也在不断创新发展,以政府为主导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有助于保证教育公平,避免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失学问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成熟发展,很多困难学生的需求也随之发生改变,这要求高校应以发展型资助育人方式考虑不同学生的特点。发展型资助对高校贫困生资助是一种新模式,它强调了以有效的政策和措施来促进贫困生的全面发展。通过系统性、全方位的帮扶,包括财力资助、学习指导、职业技能培训和心理咨询等,高校可以为贫困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提升其综合素质,增强其就业竞争力。同时,发展型资助也要求高校领导采取战略思维,加强理论与实践的协调,提高工作效率,使资助工作有效运行。本文结合大思政视域下的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进行分析,并从理念创新和体系建设两方面对高校资助育人工作进行研究,提出相关建议,助力高校资助育人工作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26.
27.
邹莹 《理论界》2020,(2):30-36
作为明代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以千古不易之"心"取代了宋儒的"天理",从而建构了其心学道统。在此背景下,王阳明的经典诠释以"忘鱼而钓,寄兴于曲蘖"为总体原则,其基本内涵则是对传统的读书求道观念的反叛,而要求以经典为吾心之印证。为了使得经典可以与吾心相接,阳明以"良知"为心之本体,从而使得释经者与经典在心之"良知"的本体层面达到彻底的"视域融合"。由此阳明得以将"致良知"作为理解与解释经典的"权衡",进而将明代的"二十四民"全部纳入经典诠释的对话对象之中,最终开启了明末以情抗礼的社会风尚。  相似文献   
28.
群体性事件是当前影响中国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个体利益受损与诱因发生、负面道德评价与人群聚集、良心拒绝与暴力反抗的组合,构成了群体性事件演化的微观过程。以此伦理分析为依据,源头阻断群体性事件并有效消除其负面影响,不仅要强调社会管控,还要强调合法性、责任性、回应以及有效等社会管理核心价值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9.
苟小泉 《社会科学》2012,(9):108-115
在中国传统哲学本体论中,终极视域是一个绝对超越的无限世界,对于终极视域的探讨产生了终极本体即"虚极"、"太极"或"太虚"。终极本体不是从逻辑性、知识论,而是从感应性、感通性的维度实现主体对终极本体的发现。由于感应性、感通性往往具有主体所赋予的价值性规定,所以,终极视域的本体论形态最终表现出价值论的特征。从理论意义看,终极视域的本体论提供了解决有限性视域或经验世界的终极根源问题的根据。  相似文献   
3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