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篇
  免费   1篇
管理学   6篇
人才学   1篇
丛书文集   11篇
理论方法论   1篇
综合类   21篇
社会学   5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陆伟国 《老年世界》2013,(15):26-27
阴森的康生1966年2月4日,中央军委为加强地方武装建设,决定在北京市新建一个团,归卫戍区建制。3月2日,北京军区命令63军188师负责组建。该团组建后,一时没有营房。为此,卫戍区先后到各处找房,均无结果。海淀区武装部便向他们介绍说,有几个大学的学生都下乡搞“四清”去了,有些空房,是否可去联系暂时借用。当他们到人民大学联系时,被校长郭影秋婉言谢绝。后来,卫戍区也认为部队住在学校不一定合适,便住到南苑的一个靶场去了。  相似文献   
22.
赵治国 《兰州学刊》2009,(3):223-226
民国初年的京津保兵变有其深刻的原因。首先,兵变是清末新军编练过程中官兵矛盾的体现,此为兵变的远因。其次,兵变是辛亥革命时期南北对立的结果,此为兵变的近因。对于袁世凯而言,其在迁都问题上有更多的转圜余地,以兵变来抗拒南下反而太着痕迹。袁世凯虽不必承担发动兵变的全部责任,但其处理兵变采取的是放任手段,因而造成兵变的范围扩大,对此袁世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为变兵处理不当埋下了更大的隐患。骄兵干政、恃武逞强遂成为一种普遍现象,而京津保兵变只不过是随后各种兵变的先声而已。  相似文献   
23.
试评李建成     
事建成是诞生于隋末唐初剧烈动荡变迁时代背景下的一位杰出历史人物,是唐初一位暂露锋芒的政治家军事家。本文具体从三方面论述:一、参与策划组织晋阳兵变并承担挺进关中的军事重任。晋阳兵变圆满成功,李建成功不可殁;二、襄助李渊完成唐初统一与建国大业,为唐初迅速实现统一稳定和各项典制、机构建设,做出了积极重要贡献;三、究本溯源,揭示了两《唐书》、《资治通鉴》关于李建成错误记载的根底所在,指出这些记载,纯系不实、诬蔑之辞。  相似文献   
24.
正两代帝师翁同龢是帝党集团的核心人物,对晚清政局曾产生过重要影响。为了扩大帝党力量,翁同龢利用主持科举考试的机会先后拔擢张謇、文廷式等一批中青年作为中坚。本文论述甲午战争时期翁同龢、张謇师徒二人的政治态度与相互关系以及战争对师徒二人一生的重要影响。一、翁、张交谊道合情重张謇与翁同龢的关系可以追溯到19世纪70年代。1876年,张謇在淮军吴长庆部担任幕僚,负责起草重要案牍,深受吴的倚重。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张謇随吴长庆入朝平定叛乱。兵变平息后,日本趁机在朝鲜扩张势力,引起张謇的关注。他认为,凭藉中国驻朝兵力,朝鲜虽暂可保全,但终非长久之计。长此以往,朝鲜日后必遭日本侵略。  相似文献   
25.
迁都之争作为民国史上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目前学界尚未给予应有的关注。在这场民国初期革命党人在共和制度下与北洋军阀势力的严重的政治较量中,发生在北京、保定、天津地区的兵变成为袁世凯最终取胜的重量级砝码,从而达到其踞守北京的政治目的。但“京保津兵变”实际上是袁世凯亲手导演和操纵的,它以政治斗争为目的,并对所涉地区造成了惨重的经济损失。本文就迁都之争与“京保津兵变”的过程及其影响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26.
对于赵普,人们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半部《论语》治天下",认为他是书读得少而精明强干的杰出代表。既然可以把"半部《论语》治天下"这句话理解为人们对他活学活用、聪明能干的赞美之词,当然也可以理解为朝廷内外讥笑  相似文献   
27.
高峰 《社会科学论坛》2006,(16):187-189
陈炯明是孙中山一手扶植起来的实力派革命军事将领,并为革命事业立下过汗马功劳.但是,"六一六"兵变的发生使两人最终决裂.决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可调和的政见分歧应是最主要的原因.兵变的发生对革命事业的进行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28.
29.
以前关于陈桥兵变的研究,几乎是一部赵匡胤的"成功史",对兵变中的"失败者",即赵氏的政敌极少着墨。事实上,这些"失败者"群体并不在少数,遍布军、政枢要,他们的抵抗或不合作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兵变的进程,尤其是对入城路线的选择上。作为兵变中最重要流血事件的韩通之死,往往被后代史家视为军校王彦昇的独断专杀,然而置其于兵变及之后北宋政策的走向上来看,却恰恰是赵匡胤肃清后周异己军事力量的开端。观察这些"失败者"的踪迹,可以让我们对宋初形势有一个全景式的概观。  相似文献   
30.
《东岳论丛》2017,(5):51-64
1885年10月,袁世凯受清政府之命,全面经管朝鲜事务,是历史的选择,合力的促成。既有自身特殊秉赋的显现,也有吴长庆、李鸿章的鼎力举荐;既有朝鲜国王的盛情邀请,又有日本政治家的旁观建言。身处非常之世的袁世凯,以其非常之才干,把握住了历史的机遇,由此步入了晚清政治舞台的中心地带,揭开了其左右甚至是影响近代中国走向的历史大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