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9篇
  免费   26篇
  国内免费   2篇
管理学   14篇
民族学   8篇
人才学   8篇
人口学   1篇
丛书文集   114篇
理论方法论   19篇
综合类   251篇
社会学   28篇
统计学   4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3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13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341.
“会意兼形声”是拥有大量字例的重要汉字结构类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会意兼形声"是拥有大量字例的重要汉字结构类型;该类型的四种主要结构模式使会意兼形声字携带了大量有效信息;将长期被淹没于"形声字"之中的"会意兼形声"字筛检出来,恢复其本来结构面目,揭示其"兼声义符"被忽略和遗忘了的义涵,对于把握汉字内在系统性并进而把握汉字的传承规律,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342.
中国传统经济条件下,农民主要依靠传统的农业经济为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传统农业社会家庭经济的特点.一旦农业经济的收入不足以维持家庭生计,农民就要考虑到从事其他职业,这种行为称为兼业化行为.明清时期处于封建社会晚期,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小农的行为趋向正反映了该时期的历史特点.正确理解明清时期农民的兼业化行为,对于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妥善解决农民问题具有一定历史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43.
若以年龄为标准.目前农民工群体可以粗略分为中老年农民工和青少年农民工两个亚群体.在市民化的进程中,两者表现出了明显的代际差异:中老年农民工倾向于兼业型就业与回流,呈现出"去城市化",进而"去市民化"的倾向,而青少年农民工则大多采取"完全离农型"的劳动力转移方式,非农就业和"市民化"特征突出.农民工的市民化应该是个代际实现的过程,农民工市民化的主体是青少年农民工.但是,由于现实的种种约束,当前的青少年农民工只能被称作"准市民",青少年农民工完全市民化的实现将是一个较长时期和多维度的渐进过程.  相似文献   
344.
张申府和张岱年都以“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理念作为自己的哲学背景.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时代精神,只有了解它,抓住它,才能真正了解时代精神是什么,及其在哲学体系中的具体体现.张申府将其作为时代的权衡,命名为“中和”.张岱年将其称为“兼和”.本文意在通过分析时代精神的变化,诠释两人哲学的异同及其“价值哲学体系”的转化.  相似文献   
345.
李翔 《学术论坛》2008,31(1):117-121
<刑法修正案(六)>在<刑法>第175条基础上增加了一条作为第175条之一.该条内容弥补了第193条司法适用取证困难的不足,对降低金融风险、保护社会信用起到了应有的作用.但是该条内容在司法适用上存在诸多分歧和争议.文章以实际案例为切入点,分析并指出该罪当前司法适用上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346.
在《诗经》学史上,南宋严粲对“兴”与“比”的关系持折衷态度,既不固守毛诗一派“兴皆兼比”的意见,也不完全接受朱熹“兴”与“比”没有关联的论断,他认为毛诗所标识的“兴”诗大多与“比”有关,但也有7首没有关系.笔者经过逐首辨析后认为,严粲所认定的“兴之不兼比者”7个案例仅有3例合乎实际,4例有误.这从侧面印证了毛诗学者所论述116首“兴诗”含有“比”义的结论基本准确.  相似文献   
347.
许多读者以为美国代表性的文化只有好莱坞电影,甚至以为那里是文学的沙漠,即使是一些大学中文系的学生,对美国文学的了解也仅限于海明威等寥寥数人.实际上,美国文学史上群星闪烁、熠熠生辉.  相似文献   
348.
胡顺 《社会工作》2012,(12):83-86
稳定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先决条件,社会稳定是当代世界和平发展、共兴同荣的重大课题,如何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是各国政府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本文从方法论视角,对我国的社会稳定问题进行了理性思考,诠释了"稳定是硬任务"的科学论断,提出构建法德兼治的二元体制,保证法治与德治的顺利融合与和合施行并实现良性互动,形成完整的社会规范系统和调控手段系统,是实现社会稳定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349.
王昌龄作为意境概念最早的提出和论述者,他主要就意境的感触发兴及营造意境的方式,提出了"三格说".他认为意境生成的关键是景意相惬相兼,以至达"境生象外"的无穷韵味.他还就意境的物化生成类型,提出"三境说";就意境品格的高低问题,提出了"意高则格高"说的评价标准等等,形成了一个以"三境"说为核心的比较完整的诗学思想,奠定了古代意境论基本的思想格局和审美风范.  相似文献   
350.
《南都学坛》2019,(1):10-20
谏官沿革源远流长,舜时有"纳言",商朝设"司过之士",周朝立"保氏"。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纷纷设立专职谏官,齐设"大谏",楚设"箴尹",郑设"司直",赵设"司过",均掌谏王恶。秦朝设立谏大夫,但没有发挥其谏诤作用。西汉初制度疏阔且极少兴革之事,直到武帝时,重新设立谏大夫,职掌议论及"诏令所使",选任方式多种多样。谏大夫为无印绶的散官,由于长伴君前,往往受君主赏识而给予其兼官,兼官职掌具体而广泛。从西汉谏大夫到东汉谏议大夫的转变,其经历一个过程,并非由光武帝直接设立谏议大夫而实现其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