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46篇
  免费   111篇
  国内免费   20篇
管理学   230篇
劳动科学   16篇
民族学   71篇
人才学   41篇
人口学   2篇
丛书文集   1369篇
理论方法论   174篇
综合类   2381篇
社会学   171篇
统计学   22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81篇
  2022年   100篇
  2021年   113篇
  2020年   113篇
  2019年   95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56篇
  2016年   100篇
  2015年   174篇
  2014年   312篇
  2013年   248篇
  2012年   265篇
  2011年   287篇
  2010年   292篇
  2009年   290篇
  2008年   307篇
  2007年   252篇
  2006年   255篇
  2005年   176篇
  2004年   195篇
  2003年   145篇
  2002年   139篇
  2001年   136篇
  2000年   87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47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3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4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71.
朔方韩氏指晚唐五代担任朔方(灵武)节度使或留后的韩公、韩遵、韩逊、韩洙、韩璞、韩澄6人.在盘踞灵州的43年中,朔方韩氏在弘扬佛法、保护灵州道的畅通及维系中西交通的通畅等方面做出了努力.  相似文献   
272.
辉云 《山西老年》2009,(3):47-47
春联中有"松竹梅岁寒三友,桃李杏春风一家"的名联,名画中有《岁寒三友图》,于是,许多人就认为三友便是松、竹、梅的代称。其实,"三友"之名,历来说法不尽  相似文献   
273.
历代学者对<管子>都有一定的研究.其中,清代之前的学者们主要就文献的作者、义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考证;到了清代,学者们则偏重于<管子>的文献考证工作.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近代之后的学者们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管子>全书体系的研究中.在此期间,有部分学者将<管子>归入稷下学宫的论文集或零散的档案编纂,也有学者指出<管子>全书存在一个鲜明的中心主体,所有的篇章围绕"道"而展开.文章对前代学者在<管子>流传和体系研究方面的成果作了简要总结,着重探讨"道"对<管子>全书的纲领意义,以期对<管子>体系研究有所积累和推进.  相似文献   
274.
郭象对有、无的涵义进行了重新阐释,并通过无不能生有和有不能生有的逻辑推演提出了事物自生的观点。郭象的自生说混淆了事物的生成方式与事物的生成本原问题,从而造成无法克服的理论吊诡:自生必须承认自生的主体,否则就不具有任何实际的意义;而一旦承认自生的主体,则又成为他生而非自生。郭象试图用神器独化于玄冥之境的玄虚说法规避这一矛盾,但事物自何而生的问题并未因这种悬搁而消失。自生说本质上仍是一种生成论。  相似文献   
275.
中国古代塞北历史名城——灵州(今宁夏吴忠市),引黄灌溉始于秦汉时期,很早就被誉为"塞北江南"。明洪武十七年(1384年),黄河水泛滥冲圮灵州城,迫使其"城凡三徙"。宣德三年(1428年)迁徙的灵州"新城"即今灵武市。张九德任宁夏督储河东道期间,天启二年(1622年),遇"河大决"洪水向东流逼近新灵州城下,"居民累夜惊,议他徙。"他果断地决定"巨石砥柱",修石堤阻河水逼其回向西流。两年多"石堤之役",沿古灵州故址"滨河",筑六千丈灵州河堤,逼河水西流归古灵州"故道",解除河水对新灵州城的威胁;筑秦渠长以防涸、开汉渠芦洞以防涝,亦均见成效。灵州免再徙,溉田数百顷,增税数千石,依然是一派"塞北江南"的景象。百姓为其立祠。官至工部尚书兼右佥都御史、河道总督。张九德也有缺陷,但在宁夏治理黄河为百姓谋福祉,是其一生主要业绩和功劳。昔日他在宁夏的治黄经验,今天仍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276.
爱你才骂你     
在独特的道文化影响下,成都人崇尚自然,喜欢自由,从而构成了自己的交友方式和思考方式,最后变成生活方式。加上受成都独特的地理环境影响,和风拂面的气候,山青水绿的自然环境,谁也不愿意将光阴耗费在办公室里。  相似文献   
277.
儒家"内圣外王"之人格的建立更多地依托于个体生命对儒家精神的信仰和坚持,而缺少一种坚强有力的外在规范,由此导致其在实践层面最终走向伪饰的可能.而道家的"自然"思想实际上追求一种天地人间的真性之流行,从而获得对治儒家之伪饰的可能.在这一基础之上,以王弼为代表的魏晋初期的思想家们,展开了儒道融合的思想进路.  相似文献   
278.
在比较诗学领域中 ,对不同文化和文学传统中的中心范畴进行研究的重要性已日益凸显。本文深入探讨了中西诗学中“道”与“逻各斯”这一对支撑性范畴 ,从其确立和延伸的方式论及其文化内含。作者认为比较研究的有效方式之一是对中心范畴进行深入探讨而非表层的比附  相似文献   
279.
老子认为得道即效法道的自然无为的属性.庄子对老子的拓展在于他提出了"逍遥游"境界论和"处中"之道.玄学家师法老庄.王弼的人生以老子的自然无为为标的.嵇康除仿效老子的"自然"外,还景慕庄子的玄远境界.阮籍服膺庄子的逍遥游,同时也勉力"处中".郭象修正了老子的自然无为观,同时也弥合了在庄子、阮籍那儿"逍遥"和"处中"的上下悬隔,他是即"处中"即"逍遥".  相似文献   
280.
"自我"的问题,在中国文化体系中一直是一个敏感的问题.透过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自我观的现象,分析了关于"自我"的理念.提出了"自我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化"倾向,以及"道德化自我"演变成"泛道德化自我"的极端状态的基本历程.同时,从文化学的角度论述了确立正确的"自我观"所要处理好的三个关系,即德性与才性的关系、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