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04009篇 |
免费 | 2094篇 |
国内免费 | 487篇 |
专业分类
管理学 | 8458篇 |
劳动科学 | 545篇 |
民族学 | 6411篇 |
人才学 | 2171篇 |
人口学 | 573篇 |
丛书文集 | 25383篇 |
理论方法论 | 4562篇 |
综合类 | 50077篇 |
社会学 | 7638篇 |
统计学 | 772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篇 |
2024年 | 675篇 |
2023年 | 1791篇 |
2022年 | 1738篇 |
2021年 | 2383篇 |
2020年 | 2040篇 |
2019年 | 2348篇 |
2018年 | 887篇 |
2017年 | 1663篇 |
2016年 | 2274篇 |
2015年 | 3385篇 |
2014年 | 7196篇 |
2013年 | 6796篇 |
2012年 | 7671篇 |
2011年 | 7620篇 |
2010年 | 7123篇 |
2009年 | 7276篇 |
2008年 | 7980篇 |
2007年 | 6207篇 |
2006年 | 5331篇 |
2005年 | 4821篇 |
2004年 | 4524篇 |
2003年 | 4091篇 |
2002年 | 3247篇 |
2001年 | 2781篇 |
2000年 | 1986篇 |
1999年 | 975篇 |
1998年 | 506篇 |
1997年 | 457篇 |
1996年 | 265篇 |
1995年 | 190篇 |
1994年 | 133篇 |
1993年 | 60篇 |
1992年 | 71篇 |
1991年 | 36篇 |
1990年 | 32篇 |
1989年 | 12篇 |
1988年 | 7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5篇 |
1985年 | 1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对仪式现象的人类学解释(上)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仪式是人类历史长河中最古老、最普遍的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因而也是社会文化人类学的重点研究领域。从19世纪末到整个21世纪的一百多年间,人类学关于仪式的研究成果已经浩如烟海,其中虽然不乏重要的理论建树,然而直至目前,对仪式的解释仍然“尚无唯我独尊的某套理论”(Grimes.1995:39)。笔者则广泛吸收人类学已有成果,对仪式现象进行多角度理解,分别从“仪式的行为”、“仪式的情境”、“仪式的意义”、“仪式的功能”四个方面加以阐释,从中提出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22.
魔力"神圈":语言禁忌与汉民族俗信文化心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语言是用来交流思想感情的工具,同时也是人类社会民俗规约和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人们有时相信语言具有某种魔力,认为语言这种能使符号与它所代表的事物之间存在某种神秘的灵应关系.因而当某种事物需要避忌时,也就出现了在言语上的种种禁忌现象.语言禁忌广泛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它犹如一个充满魔力的"神圈",对人们的言语、行为起着不可低估的规约和制衡作用.了解和掌握不同的语言禁忌及其避忌方法,对促进跨地区、跨语言、跨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3.
历史上云南回族马帮商人在云南境内外各条商道上不绝于途,不少人还定居缅甸和泰国.缅族称云南回族为"潘塞"(旧译"潘泰"),掸族称之为"潘西".在国内,西双版纳傣族称回族为"帕西".海外学者对缅语"潘塞"一词的语源争议不休,众说纷纭.本文论述提出(一)"潘塞"、"潘西"和"帕西"原为印度、缅甸一带民间对穆斯林的泛称,尔后用以称呼云南回族,三者系同一名词,仅读音有微小差异;(二)三者均由中世纪以来印度民间称呼波斯人的"帕尔西"(Patsi)一词演变而来. 相似文献
24.
都市回族社区的文化变迁 --以昆明市顺城街回族社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化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一过程造成都市回族社区的文化变迁.本文以昆明市五华区顺城街回族社区为个案,进行都市人类学的考察,展示其文化变迁.在此基础上,拟就当前中国西部地区实施都市化和现代化过程中,都市回族社区的发展前景,如何处理好回族社区的传统与现代化的关系等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25.
文化建设既要坚持民族立场,又要有全球视野;既要加强主流文化的建构,又要注重大众文明的建设;既要传承传统社会的道德精神,又要注重法理社会契约精神的培育;既要提高公民的基本素养,还要培养公民的现代意识。中华民族凝聚力在文化建设四重路向的影响下,具有合理的开放性、不同的凝聚层次以及适应时代发展的价值取向与新型主体。 相似文献
26.
本文以历史上西安回族社区为视点,运用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明清时期国家与社会关系转型的境遇下,分析了回族社区文化的变迁. 相似文献
27.
"乌日贡"大会是以赫哲族传统渔猎文化为背景,以表现古今赫哲人生产生活为主题,集民族民间文化体育项目为一体的综合性民族节日.在赫哲族传统渔猎文化逐渐成为濒危文化遗产之际,"乌日贡"大会无疑承载着抢救和保护文化遗产的重任. 相似文献
28.
“桃花源”因陶渊明的作品《桃花源记》而名满天下,千百年来,人们对它的追寻与考证从来不曾停止过:“桃花源”到底在哪里,它究竟是一个虚构的艺术世界,还是现实生活中的真实存在?如果真的曾经存在过,那么,它又在哪里呢,它所展示的到底是怎样一种文化环境?民族学家彭伊立、覃武陵在其父彭泊先生(我国50年代对土家族进行民族认定的先驱之一)民族思想的影响和启示下,对桃花源与武陵蛮的渊源进行深入研究,以失落了2000多年的巴文化为契机,运用民族学的新理论以及考古界、地质地理界和现代科技最新成果,对“桃花源”这一千古悬谜做出了大胆、独特而合理的推测与解释。本刊曾在2004年第5期刊发过两人撰写的《〈桃花源记〉并非虚构》一文,阐述了“东晋末年我国武陵山区腹地‘武陵蛮’的生活现实是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写作原型”这一观点。从本期开始,我们将在“争鸣”栏目对彭伊立、覃武陵两位先生近期撰写的该专题系列文章予以连续刊载,希望能引起有识之士的关注。 相似文献
29.
试论青海民族文化的"和谐"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思想是青海民族文化的共同特征.我们应该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下,吸取其积极成分,并与先进文化相融合,形成合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文化、智力支持. 相似文献
30.
贺希格图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5,(3)
从《诗经》到现在的《中国民歌集成》都真实地反映了许多历史故事、人物及人民的生活。每一个历史时期都有其不同的表现形式、不同的风格及丰富的内容,了解和学习民歌的意义不仅在于它的形式和风格,更重要的是深含在其中的民族文化的精华,体现出一种不屈、乐观和奋发自信的民族精神,了解和学习民歌是陶冶情操,加深修养,提高文化素质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促进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